视频加载中...
当前,在网络文艺领域,网络文学发挥的是“领头羊”的作用。从1998年发端,网络文学是网络中最先起步的文艺样式,受众最广泛、内容最丰富、形式最自由,由其衍生出本土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剧、网络有声读物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为新世纪我国文艺发展打开了辽阔的空间。 由此,网络文学的主流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个人认为,其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供求关系和读写关系。供求关系和读写关系显示出网络文学同时具有商业性和文学性两个特征,两者之间如果是共生关系,网络文学就会在不断创新的征程中,产生新的美学价值。 从发展的角度看,网络文学的主流化不仅是网络文学自身的需求,而且也是时代的需求和历史的必然,是当代文学发展的大势所趋。有人提出网络文学的商业化是其主流化的拦路虎,历史上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曾持有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一旦迎合消费目标,将丧失其纯粹性。上述观点的确应该引起重视,当前网络文学存在大量跟风、雷同,乃至抄袭现象,都是商业化在作祟,值得警惕。然而,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看,商业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缓释;从大众需求积极性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存在的症结也基本上是广大读者所排斥的。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在文化层面已经形成战略思维,明确了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支持、引导和管理。 此外,就现实而言,在网络文学生态系统中,非现实世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如此的生态系统,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学网站应对政府管理对创作做出的引导策略;二是网络作家自身的素养与文化积累,偏向于虚拟空间而非现实生活;三是读者对幻想世界的愿望达成。网络文学的文本形态,正是在这三者之间的不断磨合中逐渐形成的。当资本大量涌入文学网站之后,情况就变得更为复杂,网络文学开始在商业价值和文学价值之间摆动,资本给尚未确立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流潋紫的《甄嬛传》、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等一批网络文学作品,从在线阅读到各类版权延伸,随处可见资本的魅影,数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资金打造一部作品已经司空见惯。然而,一部网络小说若想获得资本的青睐,必须先经过读者也就是用户这严苛的一关。从《悟空传》《步步惊心》《琅琊榜》《浣紫袂》等一系列网络文学“神作”中可以发现,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手法的杂糅,二是大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显而易见,文学的虚拟性在网络文学这块地盘上获得了成长,但它的出发点并非是对纸媒传统文学的背叛,而是新时代社会大众通过互联网参与文学写作形成的集群效应。 任何一种文艺样式要想深得民心,获得多数人的认同,其价值观、审美观必须经得住时代的考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网络文学在坎坷中摸索前行,逐步形成了一套自我修复功能,但仅凭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新的主流化文学必须承担起创立新的中国话语,讲述新的中国故事,塑造新的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而这一点,正是人们对网络文学未来的期许。(马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