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近日到一个公共场所参加活动,很多人在议论一个“感谢不吸烟”的招贴。对此点赞的不少,认为这是一句文明话,体现了对受众的尊重、信任、肯定,反映出的是素养。在社会上,很多禁止语都带有教训的口吻,诸如“禁止吸烟”“不准损坏”等等,多年来,受众对这类宣传招贴往往熟视无睹,各种被禁止的行为有时还有增无减。现在改用这样的语言、语气宣传,既是提醒,又是鼓励,让受众感到亲切,将起到激励作用。把受众当成共同体而不是对立面,体现出对受众的一种尊重、平等的态度,这不仅是方法问题,也是理念问题,从中也许能获得一些启示。 禁止语主要是为了提醒告知义务,有许多禁止语不具有法律作用,正因为如此,还是“先礼后兵”为好,千万不要“先兵后礼”,把受众视为对手,甚至管教对象。只要未有触犯禁令,还是以善意的文明话提醒为主,大部分受众是有觉悟能遵守有关规定的,那些一意孤行者在舆论谴责下,不端行为也会有所收敛。 禁止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文明程度。在一个大都市,如果到处张贴措词严厉的禁止语,并不表示这座城市文明程度很高,外界会对该城市产生此类问题严重的感觉,市民生活在此类禁止语的包围中也难免会有不适感。此类禁止语应该随着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提升而减少。关键是要使人们行为的文明成为一种自觉,自觉来自思想认识的提高,思想认识的提高需要文化的熏陶,通过文化素养的培育,也许能从根本上减少不文明的行为。 “有理不在声高”。威严不等于彪悍,礼让在先也不是软弱。文明在于敬人尊己的过程,用文明话化解不文明的行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身学会文明,才能起带头作用。文明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不妨多讲讲文明话,不仅能改变自己,也能感动、感化他人,示范效果会胜过说教式禁止语。 禁止语里的文明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表明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体现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一个脏话连篇的人,不可能是文化素质很高的人;一座满大街贴满严厉禁止语的城市,也不太可能是文明程度很高的城市。禁止语里的文明话,可以使人醒悟,应该推广。 (摘编自11月10日《新民晚报》,原题为《禁止语里的文明话》,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