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大众日报: 既是办报队,也是战斗队 亦文亦武,不仅传播抗战动态,鼓舞军民斗志,更拿起武器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斗争 艰难创刊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成立后,急需一个阵地来宣传分局的大政方针。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创刊,是山东有史以来第一张共产党和人民的报纸。 创刊时,摆在大众日报首任社长刘导生和总编辑匡亚明面前的困难很多,一无人员、二无设备。中共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亲自动员,沂水当地的进步报纸《青年报》全体加入,并带来重要办报物资:一部收音机、一部油印机、两部电话和纸张。山东分局大力支持,专门给报社配备了十几名青年干部,加之《青年报》的10个人,大众日报初具规模。 由于物资缺乏,大众日报社成立时连个像样的编辑部也没有,刘导生和匡亚明就在借来的民房里办公。报社设有编辑室、营业部、印刷厂、电务室等部门。编辑室有编辑5人,当时并无完善的发行系统,营业室在沂水县夏蔚设报社总发行处,在沂水县黄山铺、蒙阴县坦埠设代销处,报纸一部分由代销员销售,另一部分交山东纵队交通总站送各地八路军办事处代销;印刷厂设在王庄村北四公里外的小山村云头峪,当时印刷厂有破旧的四开机、脚蹬机各一部,一些残缺不全的铅字。有老工人十余人,练习生十余人;电务室只有3名实习报务员和一部收报机。 由于战事频繁,报社被迫不断转移,仅从创刊至1947年10月19日,报社机关设在临沂地区境内的8年零10个月又19天,就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先后辗转于临沂的9个县计30余个村庄。《大众日报》在战争环境中一直坚持出版,因特殊情况不能铅印时,就出石头印、油印报或书页式小报。 既是办报队,也是战斗队 自创刊以来,《大众日报》有整整11个年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在反扫荡的时候,报社组织了游击大队,一是为了保卫报社,二是发动群众反扫荡。 《大众日报》创刊地山东省沂水县云头峪村 1941年11月初,日寇5万余兵力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力彻底摧毁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开始,大众日报社组建了3个战时新闻小组,分别执行鲁南巡视、跟随山东分局和留守就地游击的任务。 第一战时新闻小组跟随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相当于大众日报社社长)李竹如去了鲁南。大众日报社唯一的电台分配在第一小组,发报台利用一切非行军时间与延安新华总社及山东根据地其他区保持联系,以新华社山东分社名义不断对外发送沂蒙反扫荡的消息。同时,收报机收取各通讯社的国内外新闻,编辑出版油印《大众电讯》。 随山东分局机关陷入敌军重重包围的,是由通讯部长郁永言率领的第二战时新闻小组。突围中,他们与敌人正面遭遇,随即被冲散。经营部卢再厉在搏斗中头被砍掉,文印员文白拒俘被敌人当场枪杀。有的同志打光了子弹,把枪和机器砸了,文件烧了,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郁永言也在搏斗中牺牲,小组30多人,仅冲出来七八人。 留守的第三新闻小组在分散游击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出油印报。他们用纳鞋底的大针刻钢板,用高粱秸秆当压条,从1941年11月14日到1942年1月24日共出版《大众日报》战时油印版15期,并能基本保持该报原貌。看到报纸,群众高兴地说:“八路军在,共产党在,一定会胜利,决不上敌人的当。” 属于第三新闻小组的印刷二厂厂长肖辉、指导员魏爱民和工人徐芳奎在敌人拉网式的扫荡中被围在北大山的一个山头上,寡不敌众,他们将枪支砸碎,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此次扫荡持续了70多天,大众日报社共有18位同志牺牲,包括通讯部长郁永言、大众印书馆编辑部副主任郭季田,报务主任叶凤川,记者方曙、陈虹,编辑祁若君、雷根,还有报务员、译电员、摇机员、炊事员、交通员、工人等,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5岁。 从创刊到新中国成立的10年间,大众日报社共有578位员工壮烈牺牲,大青山十八烈士是他们的一个缩影。一家报社,在10年中有这么多人付出生命,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整个抗战时期,《大众日报》是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忠实地记录了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的伟大历程。1945年中共中央华东分局成立,一直是华东局机关报。1949年,华东局南下,山东分局成立,改为山东分局机关报。1954年,中共山东省委成立,由此改为山东省委机关报,传承至今,成为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 链接 今日《大众日报》 2000年9月28日,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正式挂牌成立,《大众日报》成为集团的母报。如今,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拥有《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等18份报纸,《青年记者》《今参考》等5份杂志,拥有山东省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大众网、大众音像出版社等。(本文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网、大众日报官网相关报道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