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毛主席在西柏坡曾对胡愈之说,新中国应该“办一张主要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报纸”。194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问世。从此,这张面向知识分子的报纸如决大川,如奔骐骥。伴随新中国成长的步伐,光明日报走过一段光荣的历史,今天迎来了65岁的生日。在这特殊的时刻,光明日报的作者读者代表、创刊前入社老同志、报社的基层记者、年轻的编辑等各方人士会聚一堂,畅谈自己的光明情缘和报社的发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精心创作的胡愈之(上)、杨西光(下)的铜像。胡愈之、杨西光分别在光明日报创刊、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光明日报员工在报社社史馆参观、学习。光明日报记者
郭俊锋摄

胡愈之
1896年9月9日出生于浙江上虞,1986年1月16日逝世于北京。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已成为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及国际问题专家。1948年9月,胡愈之到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进北平后,他担任民盟总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民盟的组织整顿和筹备光明日报的出版事宜。毛主席在西柏坡曾对胡愈之说过,新中国应该办一张主要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报纸。1949年6月16日光明日报诞生,胡愈之任总编辑。由他执笔起草的光明日报创刊号社论《团结一致建设民主新中国》,系统地阐明了该报的任务和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胡愈之被任命为出版总署署长,他的主要精力开始由新闻工作转向出版工作,为发展新中国的人民出版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西光
1915年4月7日出生于安徽芜湖,1989年5月14日逝世于北京。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日报总编辑、解放日报总编辑。1978年3月,杨西光调至光明日报任总编辑。同年5月,他主持修改并果敢地决定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顶住重重压力,积极组织文章参加了这场讨论,为拨乱反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战线做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殚精竭虑地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领导和组织了光明日报的改版工作,加强了光明日报对科学、教育、文化战线的宣传报道,加强了理论宣传。他广泛联系知识界、学术界、文化界人士,倾听读者的呼声,使光明日报真正成为一张知识分子的报纸,受到知识界的欢迎。
有因有革 守正开新
何东平
这是一个聆听、交流、思考的会议,这是一次抚今追昔、眺望未来的聚首。
65年前的6月13日,北京西长安街,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历史转折之际,光明日报在管理处试刊筹备。6月16日,报纸问世。从此,这张面向知识分子的报纸如决大川,如奔骐骥。
从创刊时对开四版、发行量仅万份、职工不过百人到今天报纸发行量突破73万份,拥有7家子报刊、1家出版社、1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报业集团;从一张薄薄的新闻纸到着力创新传播形态、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从思想文化的记录者、呈现者到实践者、推动者,参与举办众多影响全国的大型公益活动、社会活动,携手知名学府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回望65年历程,光明人无不感慨万千。
65年来,在党中央和中央主管部门亲切关怀、坚强领导下,光明日报始终以团结激励广大知识分子、积极引导社会思想舆论、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己任,数代光明人接力传承、不懈奋斗,积累了丰厚的办报经验,获得了清晰的历史昭示。

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右三),副总编辑刘伟(右二)、沈卫星(右一)为65年前入社老同志颁发纪念章。光明日报记者 郭俊锋摄
坚持党性原则 牢记责任担当
成为中共中央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党报之后,光明日报坚持党性原则,坚守意识形态舆论阵地,主动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文化建设。
每张报纸都有色度。我们认为,光明日报要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调,以此产生鲜明特色。今年年初,光明日报推出重大典型——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他们扎根西部、永不言悔的执着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青年人。今年“五四”前夕,这一群体的代表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欣然回信,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在青年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我们推出的典型塞罕坝机械林场、农业技术人员赵亚夫等,成为中宣部向社会公开发布的“时代楷模”。光明日报不遗余力地凝聚社会力量、净化读者心灵,被誉为“文明日报”“善行日报”“核心价值观报”。
同时,我们的版面洋溢着文化姿采,遵从美学原则,传送文化力量。这方面,我们作了积极探索。通常,“光明专论”安排在一版下辟栏刊发,我们突破常规,继去年“光明专论”上一版头条后,今年4月,我们再次在一版头条推出“光明专论”,刊发叶小文同志的文章《让道德成为市场经济的正能量》,社会反响很好。6月13日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是钱念孙同志的文章《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著名作家撰写或光明日报记者采写的数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一年间纷纷登上一版甚至头条。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知识界读者是认可的,是有利于增强报纸引领作用和感染力的。
坚持解放思想 敢发时代先声
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发表,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由此开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
不久前,为迎接光明日报创刊65周年,报社发起社训征集活动,赞成票最高的是:“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穿越岁月烟云,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在光明日报员工中依然熠熠生辉,激动人心。
当今,新媒体发展一日千里,媒体融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中央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和媒体融合,刘奇葆同志出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刘奇葆同志的讲话为我们主流媒体指明了方向。我们光明日报、光明网做到一体领导、一体策划、一体传播,充分发挥新闻资源的优势,在法人微博、微信、手机报、手机网、光明网及光明云媒、云端读报、“光明都市传媒”等各种媒体终端,充分发声。
在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大家勠力同心,我们欣喜地看到,2013年底至2014年上半年,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统计,综合比较访问人数和页面访问量,光明网全球排名稳定在68名前后,国内排名稳定在14名前后,与人民网、新华网组成了中国媒体网站第一阵营。光明网作为微软Skype在中国大陆的独家战略伙伴,合作进展顺利。光明日报、光明网还与经营城市楼宇屏的速达公司合作,推出了“光明都市传媒”,运用最新传播技术,改广告屏为媒体屏,采用移动互联网传输,将融合光明日报和光明网核心内容的全媒体节目,精准分发到各一、二线城市的楼宇屏和户外屏,覆盖城市主流人群,推送中央的声音,蹚出一条全新的传播渠道。
就在几天前,6月6日,我们开始将二维码放在报头醒目位置,读者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便可一览报道相关图片、背景资料、音视频,还能对报道进行分享、点评。二维码,方寸之间天宽地阔,在报头设置二维码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又一次握手,表明我们在媒体融合大潮中,解放思想、锻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坚定信念。
坚持特色定位 面向知识分子
“办一张主要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报纸”,这是毛主席和胡愈之西柏坡谈话的主题。光明日报刚一诞生就具有浓郁的文化气质和知识品格。光明日报与知识分子“谈笑相逢肝胆倾”,相扶相持、互为同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65年来,光明日报为维护知识分子的权益大声疾呼,为推广科研成果不惜笔墨。知识分子也抱着极大热情,云集光明日报,大批文化艺术理论教育科技领域的硕彦巨擘,若云汉含星、光耀洪流。他们以光明日报为平台,纵情施展才情和智慧,甚至围绕学术问题,你争我辩,切磋琢磨。
近年来,光明日报大力倡导“走转改”精神,鼓励编辑记者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广大知识分子群体,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工作生活情况,用充满感情、鲜活生动的笔触为优秀知识分子和美德人物塑像,充分发挥他们的典型引领和感召作用。仅最近一年多,光明日报就先后推出两代人接力研究超级杂交油菜的油菜花父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群体、“中国麻风第一村”年轻医疗团队等等典型人物,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多种形式的肯定。
实践证明,特色有多鲜明,道路就有多宽广。
坚持开门办报 塑造高端品格
高山大野,登览自广。
光明日报创刊之时起,在毛泽东同志倡导下,一批中国著名知识分子主持的周刊专刊相继问世。
去年,刘奇葆同志考察光明日报时,明确提出要开门办报。光明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开门办报的传统接续起来。一年多来,光明日报先后组建文化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约40名艺术界、文化产业界一流专家、顶尖学者、权威人士,汇聚光明日报,为重大新闻报道的策划、组织和解读,提供远见卓识和智力支持。在他们的支持下,当代美术现象系列批评,中国文化江河寻访,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文化消费指数研究等等报道和活动,风生水起,在业界产生较大影响。
今天,迈进65周年的光明日报将有因有革,守正开新,重振精神再出发。(何东平
为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扎根基层 播送光明
唐湘岳
在光明日报创刊65周年之际,作为一个光明日报驻地记者,我感到非常自豪。我深深体会到,在光明日报这个神圣的舞台上,只要坚持深入基层,贴近老百姓,就能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
基层有活鱼,有大鱼。湖南省宜章县是我走基层的蹲点县。2010年我推出“优秀乡村校长”李黎明;2012年,我推出一个人坚守狮子口大山保护生态的活雷锋刘真茂;今年5月,又推出信奉“老百姓是天”的退休老干部袁贤光。一个湘南小县,4年推出3个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人物,可见基层不缺好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
作为一个有大局观、有责任感的党报记者,要善于将基层发生的新闻事件与社会大背景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发展。1993年,我采写《举报人的命运》,促进了全国的扫黄打非;1994年,我采写《不许用人质手段处理经济纠纷》,成功解救被绑架了144天的小人质李振,促进了法制建设;2004年到2006年,我推出为民医生胡卫民系列报道,率先揭露医疗腐败,促进医疗体制改革;2012年,株洲市二医院护士何遥遭情绪失控的患者殴打后,拼死挽救意欲跳楼的患者的生命,我采写出20多篇连续报道,为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老百姓当中有故事,老百姓喜欢听故事,我们要深入基层挖故事,带着感情写故事。2013年,常德临澧县农民沈昌健找到我们记者站,诉说他们父子35年研究油菜的故事。他的父亲沈克泉已经去世,研究出来的油菜良种得不到认可,一家人负债累累,难以为继。我及时捕捉这一感人故事,经过半年时间深入采访,完成了通讯《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又连续推出《春天的脚步深深浅浅》等20多篇后续报道,中央电视台及时跟进,全国网站、微博、微信大量转发,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正能量。沈昌健父子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称号。《听油菜花开的声音》被评价为宣传中国梦的代表性新闻作品。中央领导同志在油菜花父子报道的反响材料上批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这给了我们光明人极大的鞭策和鼓舞。(唐湘岳
为光明日报湖南记者站站长、六次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一个史学工作者的心声
瞿林东
创刊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光明日报,迎来了它的65周年创刊纪念日。我作为这张报纸的忠诚的读者和多年的撰稿人,在这个有意义的座谈会上,想讲讲我同光明日报的联系,讲讲我的认识和感受。
从1964年我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跟随白寿彝先生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那时起,我就成了光明日报的忠实读者,至今已整整50年了。读研期间,对于光明日报的每一个学术专版(如史学、哲学、文学遗产等)发表的文章,我都认真阅读并分类妥善保存。在生活困难的岁月里,我始终没有中断订阅光明日报。可以这样说,在我的教学生涯与学术道路上,光明日报伴随着我走过了我的青年时期、壮年时期,直至现在进入老年时期。
我成为光明日报的一个作者,一个撰稿人,至今也已经三十多年了。记得1980年我在光明日报史学版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只有两千字的读书札记。当时,我在内蒙古工作。记得光明日报理论部的苏双碧同志把样报寄给我时,还写了一封短信,其中有两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他写道:“您如来京公务,请到报社一叙”。读着这两句话,心里觉得暖暖的,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光明日报的距离。1980年至今,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短论、书评有六十多篇,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老作者”了。
我深深感到,因为有光明日报提供的学术平台,我对于中国史学的历史、现状和社会价值的一些粗浅看法,才有可能同社会接触,产生一点影响和作用。比如,我讲关于史学体裁多样性的短论,受到方志工作者的欢迎;讲关于史学讲求审美的评论,受到党史刊物工作者的关注;讲关于“信载义而行之为利”是现代企业家的追求,受到哲学工作者的赞同,等等。
在我同光明日报理论部的同志们交往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学术上的交流、切磋,他们也时时提出一些学术问题要我“回答”,如国家统一与历史进步的关系、传统史学与史学传统的关系、史学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怎样看待史学评论的作用等。这些年来,我深深感受到,“回答”这些问题,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认识,而写成文章发表后又对活跃史学思想起了一点积极作用,自己感到很充实,真正感受到光明日报是自己的良师益友。(瞿林东
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
彭璋庆
我叫彭璋庆,今年80岁了。从1949年6月光明日报创刊前到1997年退休,我在报社工作了48年,是光明日报社把我从一个印刷厂工人培养成新闻战线的一员。
1982年,我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采访。在拍摄朝鲜族运动员荡秋千时,我没有用常见的把人“固定”在空中的拍法,而是采用“追随法”加两次曝光拍摄,也就是照相机跟随运动员移动拍摄。照片洗出来后,我想达到的效果实现了,而且比想象的还要好。这张《只疑鸥鹭天外来》的照片,在1983年有51个国家和地区一万三千多张照片参赛的“第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中,获得彩色作品金牌奖。这张照片,仅我收集到的就有66种报刊、画册、专业书籍刊用、评论,在多项国际、国内摄影艺术展览中展出。2005年6月,这件作品又被选为“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
今天,回首往事,我想说的是,是光明日报,把我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培养成一名小有成就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同时也说明,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在光明日报找到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不仅仅是我,6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光明日报一直努力做“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一直在传播文化和科学知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为中国培养和扶持了无数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成了社会的有用之才。(彭璋庆
为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原记者)
我所亲历的报网融合
张薇
现在我们进入了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急剧变革的时代。光明网的前途与目标是什么?面对互联网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我们该何去何从?
我想,光明网和光明日报完全有必要、有能力互相借力。光明网需要源源不断的、可靠的、高质量的原创内容为网友服务,这正是光明日报的优势所在。而光明日报也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渠道和产品,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不能不说,一个媒体网站,其母媒体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可信赖的编采队伍,是网站的幸运;而母媒体,拥有一个具有强大传播力的网站及系列新媒体,也是机遇。
东平总编辑几次说到要认真总结光明网超速发展的经验。我个人觉得,很大程度上是靠下苦功夫,靠拼搏奋进、赶超前人的激情。比如,我们的一群小女生天天坐头班地铁,早上6点30分赶到单位,收集、加工制作各种适合搜索引擎抓取和推送的新闻网页和专题,就为了赶早上7点30分的互联网新闻“早市”。那个时间,别人还在睡懒觉,我们的新闻独家,自然抢手,点击量也就来了。
去年,光明网团总支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今年,光明网获得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张薇
为光明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