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郎永淳忆爱妻生病 进央视愿做“社会的医生”

2014-01-17 18:33:03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原谅我在新年第一天流泪。看着媳妇、孩子发的图片,他们在美国那边遭遇的雪,来得早,也大得多……”采访前,记者再次品读那篇微博,想象着即将要见到的采访对象——央视《新闻联播》主播郎永淳。

和郎永淳约定的采访地点是在中央电视台老址旁边的梅地亚宾馆。在等了一会儿后,郎永淳来电说临时有事儿,记者心里瞬间忐忑,采访会被取消?从宾馆大厅走出来,远远看到他开着车过来。“由于临时有点事儿,咱们车上聊,”郎永淳说道。记者上车后近距离看,他和电视里的那个《新闻联播》主播一样,戴着眼镜、面貌亲和、说话声音不大但很有感染力。

郎永淳忆爱妻生病 进央视愿做“社会的医生”

  资料图(图片来自网络)

妻子生病这几年

有过冲突和压力 但要找到平衡

在聊了几句后,谈及元旦那天发的关于妻子生病的微博,“这几年妻子生病会有一些压力,但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换个角度,找到一种平衡,要不然会很痛苦。”郎永淳略有感慨地说,在妻子生病过程中,情绪有时会不稳定,自己也会急躁,两人可能会发生冲突,这时就需要彼此找到一个独立的空间冷静下来。

“妻子2010年年初查出肾炎,”郎永淳回忆起妻子生病的过程,由于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埋下祸根,于当年国庆前夕发现乳腺癌。等到2012年年底,妻子则查出癌细胞肝转移,“当时是压力最大的时候,”郎永淳坦言。他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妻子和孩子病情恶化的状况,而是自己承担压力,开始密集安排治疗,寻求各种治疗方案。手术、放疗、化疗、肝脏介入等,期望能够找到最好的治疗方式。不过在接下来的治疗阶段,他、妻子,包括孩子都在心里对疾病有了新的感悟。

在进行了四期化疗后,之前找到的癌变点已经消失,但是仍然不能肯定已经治好,所以需要继续采取治疗。那时,妻子身体已经难以承受,他们觉得不能拿身体实验,便针对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我们的心理就是不要期望能一下治好,要有长期治疗的准备。”郎永淳说。

除了大人要承担精神上的压力外,妻子生病这几年,对孩子也是很大的挑战。说起14岁的儿子,郎永淳欣慰地告诉记者,从孩子小学四年级,妻子就开始生病,孩子那时就已经对疾病有了认识。起初,儿子对于突如其来母亲生病的消息难以接受,但后来不仅慢慢接受了事实,还用看过的《乔布斯传》鼓励妈妈,告诉母亲不能像乔布斯一样,有病要积极治疗。

以前,他们还会接送孩子,妻子生病后,孩子就自己坐车上下学,吃饭也在学校解决。2013年1月份,当决定送妻子去美国治疗,希望儿子能够陪母亲一起时,刚考上心仪已久的人大附中,儿子很难接受和母亲一起出国。等到3月份的一天,孩子却突然跑来问父母,去美国读书需要准备什么,自己需要做什么。“我们没有劝服,是孩子自己想通,提出去美国陪母亲治疗,”郎永淳说,儿子心智比较成熟,在那几个月中,孩子自己也在思考。

如今,腼腆的儿子变得阳光、开朗,个头也超过了父母,学习能力更是逐渐增强,每天的英文原文阅读量能到一百页……正如郎永淳在微博上说的:“爸爸妈妈想哭,但更想笑,因为我们很棒!”

每天与有13小时时差的妻子、儿子通两次视频,聊聊日常生活及其它。虽然远隔万里,但在爱作为彼此的力量支撑时,郎永淳一家面对的2013已经过去。未来,他们能更加坚强的迎接。

学医转向播音主持

想做“社会的医生”

“在经历这次家庭的磨难后,您现在的生活有哪些转变?”当记者问起郎永淳现在的生活,他说以前总觉得时间大把,青春年少,现在觉得时间珍贵,应该利用好时间,做更多的事。比如每天都要挤出时间看书,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

之前在书上看到说人的一生会经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心三个过程,对于记者问郎永淳现在是否已经进入人与心的阶段,他笑着说:“达不到,现在是三个阶段并存。”“您现在还存在人与物的矛盾吗?”谈到这个话题,记者不由得地问起他当初从学医转向学习播音主持是否迫于就业的压力。

“一方面是考虑当时的就业,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本身就对播音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给自己多一个选择,”郎永淳说,“做医生非常崇高,但针对的是有限的个体。来到中央电视台,打开的则是另一扇门,视野更开阔,可能是做‘社会的医生’,媒体会覆盖更多的人群,自己的工作或许社会意义更大。”

从《新闻30分》被熟知,到走上家喻户晓的《新闻联播》,面对央视的两次“大考”,郎永淳谦虚地自己是赶上了新闻改革的好时机。他回忆1995年还在大学校园的自己,因缘际会成为央视《新闻30分》栏目的众多竞争者之一,他绝没想到在面试时,根据自己想法编辑的5分钟新闻会改变他的未来轨迹。“当时接到电话时,不敢相信自己能进入央视。”郎永淳将走进央视总结为:非常幸运,赶上了改革的机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郎永淳用此话勉励记者。正如他所说,在《新闻30分》的舞台上得到学习和锻炼后,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在2011年通过央视的另一次大考。

《新闻联播》大考

80位评委 不能念错一个字

2011年,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开始选拔新“国脸”。“当时有来自行业以及其它领域的80多个评委,”郎永淳告诉记者,所有竞聘者通过相同的考试来选拔,考试结果夏丹是女组第一,他是男组第一。当记者问起当时考试难度是否很大时,郎永淳表示竞聘过程其实还好,但在成为《新闻联播》一员后,会面临一种无形的挑战。

虽然台里告诉自己要保持风格,不用为了节目模仿别人、改变自己,但仍“压力山大”。“在那间小小的演播室,面对镜头,所有工作人员都在看着主播,所有的人也都在为你努力,错了一个字就辜负了大家。并且这是全台最受瞩目的节目,面对的是亿万观众,感觉是节目驾驭自己,而不是自己驾驭节目,”郎永淳说,这档节目覆盖面太广,全国观众都在看,“一个字都不能念错,”成为初上《新闻联播》最大的压力。

郎永淳边开车,边给记者讲了一个小小的故事。刚到《新闻联播》栏目组时,他问了老编辑一个问题:为什么《新闻联播》开头语20年都不变?当时那位编辑回答他说,90年代初,香港一家媒体曾经用了整版分析《新闻联播》三天的开头语。第一天,《新闻联播》开始语说,“各位同志,晚上好。”;第二天则说,“观众朋友,晚上好。”;第三天又改为“各位观众,晚上好。”,这种表达就是有区别的。各位同志是不是让人觉得回到改革开放之前,观众朋友是不是又诠释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呢?所以,最后领导定下来的就是“各位观众”,这是最为准确的一种表述。

“从意识形态来讲,收看《新闻联播》的并不都是你的同志,也不都是你的朋友,”郎永淳说,单纯从这个称谓语上来讲,《新闻联播》是很多人在推敲每一个字句,每一处细节。虽然有的时候会出现闪失或者技术上的问题,让大家去诟病,“但是作为我们从业人员,在直播过程当中,抛头露面的一个新闻播报者,我自己的内心要足够强大,承受这种压力,要能够准确且有分寸的表达,底线就是不能出错。”

“出现口误会进行处罚吗?”记者不禁问道。

“如果及时改过的话不会处罚,但《新闻联播》不同于其它节目,大家对你或许就没有容忍度。这个节目就不允许你有错误,不给犯错误的理由和机会,”郎永淳说,“新闻联播演播室是我们新闻栏目组最小的演播室,但却又是最神奇的演播室。”

成为深受全国民众喜爱的新闻主播,仅靠幸运或者机会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可能是要有严谨的态度,呈现最客观的事实。“做新闻有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那种时候会感到欣慰,但也深感肩上的责任。作为新闻人,自己动用的是社会公器,媒体的资源,因此在做新闻判断时必须要多角度判断,不会用主观判断来做新闻,因为影响的人群非常广泛。”郎永淳说。

和郎永淳在车上聊了将近一个小时,时间愉快而短暂。阳光已透过不远处的央视新大楼反射到车窗,那就是他将要去工作的地方。记者在金台夕照站地铁口下了车,郎永淳的车很快淹没在北京拥挤的道路上,对央视主播的采访也到此结束。

走进地铁,“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只有这彻底的通彻,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冯骥才《冬日絮语》的这段话突然映入记者脑海。遇到困难坦然面对、关于生活弥足珍惜,淡然宁静,或许就是《新闻联播》主播郎永淳的生活智慧。(光明网记者秦一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