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图说媒体 > 正文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2014-01-14 07:30:05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诸多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这场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每一个出门在外回家过年的人心中最深刻的生活纪实。图为摄于2008年02月01日的广州火车站场景,当日广州火车站运送20万旅客返乡。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按中国习俗,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的开始,无论离家人有多远,一般人都要尽量在除夕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春。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开始鼓励自主就业,并且人员的流动的限制也开始放宽。因此有非常多的人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造成了人力的大量流动。这些离开家去外地就业的人员在春节前后集中返乡过年,成为了春运运输的主要人群。图为1993年春节,北京站拥挤的返乡人群。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由于春运期间人口密度大,不少列车都会存在超载现象。图为1995年1月19日,广州火车站检票口,一位年轻女乘客被人流挤哭了。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人口集中大规模迁徙的恶果是买票难。临近春节,为了求一张回家车票彻夜排队,甚至“一票难求”的情况并不鲜见。图为2009年1月9日,青岛火车站,买票的旅客。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1998年,春运期间,北京西客站出售站台票的窗口也被挤得水泄不通。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春运的很大一部分形成原因在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造成了人力的大量流动,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春运。春运期间,人流大,且车站的人员构成复杂,黄牛,盗窃等现象也屡禁不止。图为1998年春节,广州火车站,回乡时被偷去一年积蓄的打工者。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乘车人员过多,车厢内也异常拥挤,这使得乘车体验异常不好。图为1999春节,春运火车上,警察必须喝了酒才有勇气冲破挤成沙丁鱼的人群。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1995年1月19日,春节前夕。广州站火车站客流高度集中。不得已,闷罐车当客车用。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1999年春运,株州火车站,一辆开自河南的列车上,一个挤得受不了的老汉跳下火车,向警察求救。老汉的儿子没跳下火车,被送往广东。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由于乘客较多,火车站不得不增加列车班次。图为2006年1月10日晚上7时10分,北京春运首趟临客出发,赶车者匆匆忙忙检票上车。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2000年,春运期间从车窗上爬下火车的打工妹。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2002年1月15日,距离春运还有近2周,在上海火车站1号候车大厅,早是人潮涌动。图为打工母亲正给不满2岁的孩子喂“午饭”。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数量骤增,春节返乡人员数量也随之增加。坐火车,已经不能满足春运期间返乡人员的需求,于是,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也开始登上春运舞台。图为2001年春运期间,开往贵阳一农村的微型小货车载了17人,被交警查个正着。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图为2011年1月19日,一批批骑着摩托的返乡大军途经浙江金华向着江西境内开拔。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2012年1月12日下午,在广西贺州梅花收费站附近一广东牌照的摩托车发生车祸。受伤的返乡女子打电话求助。其称准备返回桂林。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每年春运高峰开始之前,国内各航空公司及票务中心为招揽乘客,纷纷使出竞相降价的手段,但对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来说,机票成本相对较高,并不是首要目标,而是万不得已的选择。图为2007年12月24日,国内某航空公司登机的乘客。

【图片纪实】灾难片《春运》

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要在回家的过程中经历什么,踏上乡土的那一刻,都是喜悦幸福的。近年来,“拼车回家”,“同乡顺风车”等概念颇为流行,为了都是躲避春运。图为2011年1月5日,一场名为“春节回家,乡助同乡”的公益活动在广州启动,一位路人在公益广告牌前,让留意的人顿时觉得年味已近,以至于颇想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