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经营堂 > 正文

孝感日报:中国新闻改革的排头兵 ——记《孝感日报》在改革宣传中的三个“第一枪”

2013-03-12 17:04:48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杨欣波  
视频加载中...

此后,由孝感日报原社长、高级编辑孙振武先生和总编辑、高级记者张仲彩先生精心策划的,由应城通讯员古越采写的仅有200多字的动态消息——《应城农民杨小运说 :他家今年愿向国家交售两万斤粮食,只要求卖给他家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在1981年9月5日一版刊发后,经《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国和海外报纸和通讯社所广为传播后,使这条新闻冲出了《孝感日报》,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向城里的工人老大哥挑战”为主题的、“城乡改革互动”的、被新闻界称之为“杨小运报道的”新闻冲击波,成为当年中国新闻界关于改革成就宣传和新闻宣传改革的热点和范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

《孝感日报》人以这篇历史性的经典报道道及后续报道,成为中国新闻界关于改革新闻宣传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树起了这坐新闻高峰,起到了当之无愧的排头兵作用,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改革新闻宣传的带头一。这些关于“杨小运的新闻报道”作品荣获了当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此后还被编入了中国许多著名新闻学院的大学新闻类教科书,对中国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的发展于影响深远,至今还在广为传诵,从而奠定了《孝感日报》在中国新闻改革伟大历史进程中“排头兵”的历史地位。

“打响了中国深化农村改革中的新闻改革报道的第一枪”

中国农村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必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的过程。为了配合孝感地委总结农村第一步改革后的三年俳徊的经验教训,借他山之石,为振兴孝感经济找到可行模式,从宏观上给地委孝感地委当参谋,同时也不断地开拓新闻改革之路,《孝感日报》的领导们运用新闻决策学的理论,在认真的研究了苏南、温州、河北廊坊等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派记者到与第一步改革经济基础、地理位置,都与孝感相似,近几年经济发展快,继续前进的步子大,有针对性和可学性的廊坊地区采访取经”的决策,以深化拓展农村改革的新闻报道,进而以促进孝感地区的农村改革。

此后,《孝感日报》的领导在多派记者还是少派记者,在稿件内容是单方面介绍别人的经验好,还是对比着自己地区弱点不护短好上开展了认真的讨论,统一了认识:多派记者固然能把面铺开些,但不如少而精能把问题抓准些。于是报社挑选了两名强有力的记者出访。至于稿件的表现方法,分析了当时地委正在发动干部揭矛盾,找差距,促发展的大讨论的有利的政策环境,决定采用对比的写稿方法,使稿件说服力、感染力更强些。

在认定了这个最佳的采访方案后,《孝感日报》的领导认真组织实施。一是组织记者行前花了7天的时间跑了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查找各种资料数据,拟定具体的报道计划。二是采访记者到廊坊地区请廊坊日报协助调查采访,按计划写成几篇不同体裁的报道。三是采访记者回报社后,向社领导汇报采访情况和审阅稿件,确定每篇增写一篇画龙点晴的小言论,以《走廊坊,想孝感》为总题,陆续见报。

这组系列报道,不满足于写作技巧的改革,而是从宏观上为地委、行署制定大政方针出谋划策,并打破了地域的束缚,同廊坊日报社协作,大大拓宽了新闻报领域;在这9篇文章中,有记者问答、有述评、有特写、有通讯、有访问记、有消息、有散记,在同一主题下,运用新闻的“十八般武器”,进行了深切的对比和剖析,给人以实在、真切、亲切之感,使记者的采访活动、外地的好做法和好的经验经及本地的问题、差距等,都历历在目,令人信服。每篇文章,作者都不拘一格,巧妙布局,特别是文章后面都精心地配上言简意赅的小评论,或揭示主题,或提出建议,真可谓画龙点晴,出神入化,更增加了这组系列报道的深度,扩大了报道的影响力,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整体,充分显示了这组报道是一次很成功的新闻改革的尝试和创举。这样,《孝感日报》报人在中国新闻界,又一次地“打响了深化农村改革中的新闻改革报道的第一枪”,又一次地站到了中国新闻界在深化农村改革宣传报道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