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全时化下广播记者的表达方式

2012-02-14 15:50:58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当今传媒已进入全时化传播。为这个时代谱写序曲的是英国广播公司。1997年该公司新建了一个24小时新闻频道,提出了全新的供需理念:“在需要时收看新闻”。其主要特征是:全天候服务和按需供给。后来,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纷纷引入全时化传播理念,开创了全时性采写、全时性编辑和全时性播出的新模式。面对这种全时性的转化,广播记者如何突破现有表达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呢?

□ 文/潘 新

现状:广播新闻依赖于文字稿复述

广播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烙上“报纸文字”的印记。回溯新中国的广播新闻,同样带有深深的报纸烙印。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原本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媒体单位,而是作为当时新华社的一个部门而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办的新闻名牌栏目“新闻和报纸摘要”也是以报纸新闻为主打。所以,有人称之为“报纸版的广播”。“上世纪90年代之前,从中央台到县乡广播站的新闻节目,基本上是录播——先录制,再审听,然后播放,并且作为一条严肃的播出纪律和制度,约束规范了广播四十多年。”①

虽然后来广播人与时俱进引入了录音报道,让人感觉似乎是脱胎了平面媒体,体现了电子传媒的特色,但深究当今的广播新闻报道,其本质还是“以笔代口”,依然带有明显的文字印记,主要表现在:

1.广播记者呈现新闻的方式是以写稿为主。

这种“以笔代口”的典型表达方式在过去以至当今合理地存在着。因为是写,就容易受书面语言的影响,难以体现“口说耳听”的广播特色;因为是写,就容易与平面媒体同质化,难于与新兴媒体进行差异化竞争。广播记者的工作常态是:新闻发生→记者采访→写稿改稿→交付播出。

2.偶有带响的现场报道仍依箍于文字稿的复述。

有时我们会在新闻广播中听到带响的现场报道,实际却是记者回到电台进行的后期合成混播,属于“现场音响+记者口播”的模式,这类的报道还是没有走出“以笔代口”的窠臼。

3.现场口述的广播新闻微乎其微。

纵观全国新闻广播,真正能做到“以口代笔”的报道也许只有改版后的央广中国之声了,大部分电台在推进这项转变时都遇到了这样一个共性的问题:缺乏一批对新闻事件有敏锐的应变能力,且又能在新闻现场面对手机现场口述的记者。

改变:创建广播记者特有表达方式

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属性,那么,广播的差异化在哪里呢?答案很明确:声音。作为以电声为媒介的传播工具,广播这一个性化的特征决定了声音的传真性、表达的通俗性、传播的快速性等,这是其它媒介所不可企及的。

广播应该尊从声音的表现特点与规律,让广播新闻从文字新闻的窠臼中脱离出来,实施“以口代笔”的个性化劳动,打造一支不带笔的广播记者队伍。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信息流动疾速,如果广播新闻仍然固守记者写稿、编辑修改、播音员播音、录音员制作的工序流程,声音传播的快捷性何以体现?如果所生产的新闻产品仍然是文字新闻的复版,广播传播的通俗性又如何显现?以央广为例,记者的工作流程和表达方式已经开始转型。记者不用等到新闻发生后获得了全部信息再回到台里写稿、录制,而是发稿从上路就开始,即时连线的口播开始成为央广记者的工作形态。

因此,听众在央广的新闻节目中听到了“今天是华约高校联盟的自主招生考试,现在是北京时间7点44分,我们来连线正在去往考点之一的北京益京学校路上的本台记者……”“我现在正在去国土资源部的路上,限制耕地面积会不会抬高房价很可能会成为此次新闻发布会将要披露的重点内容……”

以2011年3月5日央广报道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为例。当天的会议是上午九点开幕的,央广记者从早上7:03分起就不断连线发回报道,先是记者介绍2011年人大会与往年不一样的背景和内容。在7:06记者启程前往人民大会堂前再次连线介绍央广直播报道的准备情况。7:13和8:13及8:40三次连线播报交通临时管制情况。到大会开幕前的8:45再次连线,让跟随江西团和湖南团的记者介绍代表们走进大会堂准备开会的情况。9:00直播开幕式。这样的连线播报实现了现场采访、现场述说、现场传送,创建了广播记者口述新闻的典型模式,是未来广播记者表达方式的榜样。

要求:打造不带笔的广播记者队伍

“以笔代口”向“以口代笔”转变,意味着今后广播记者将不再带笔采写新闻,而是用脑、用口来报道新闻,其内涵是:用脑思考说什么,用口实现怎么说。这应是未来广播记者报道新闻的基本套路。概而言之,就是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新闻敏感性,独特的视角观察能力和娴熟的现场驾驭能力。

微观的“说什么”特指某次的具体报道内容。口述的基本准则是一切从现场开始。先是观察现场,找出最佳报道点,然后向听众交待现场位置。接着,便是告诉听众现场正在发生什么,记者应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全感体验向听众叙说有画面感的新闻现场。然后,再进一步口述记者到达现场之前发生的事情,可现场采访当事人、目击者或知情人,最后,适当对事件的后果表述点评。这是记者“以口代笔”所进行的现场口述的基本流程。在这个基础上,还可适当穿插新闻背景的介绍或是提出问题等。有时,记者是在事件结束后才到现场的,这时所作的回叙报道,可不必拘泥于以上的套路,以把新闻五要素叙述清楚为基本原则。

“怎么说”是记者的表达技巧问题。一般情况下,记者的一次连线报道只有几分钟时间,因此,要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复杂的内容表达清楚,突出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要求记者口述时多用现在进行时的句式,多用动态性的语言,注意口述与现场音响的和谐统一,注意发现和捕捉新闻细节。有时,提倡将自己剥离出记者的“大我”,还原成生活中的“小我”,以“小我”的真情实感融入到新闻播报中,让口述新闻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在适当的情况下,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还应该有一两句抓住事件本质的精辟评论,挖掘出报道的深度,使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②

基于以上要求,特别建议:

1.将口语表达作为重要选聘指标。过去电台招人更注重的是笔头的功夫,语言方面最多考量普通话是否标准。今后随着广播记者表达方式的改变,职业技能要求也将随之更新,口语表达将会成为今后选聘广播记者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建议招聘时增设口述能力的考核,选出能适应未来广播新闻发展要求的记者。

2.加强现有在职人员口语表达训练。现在活跃在广播一线的记者们大多是“以笔代口”型的记者,由于用人单位对其“嘴上功夫”没有足够的重视,入职以后缺乏必要的口述训练,且在传统表达方式的捆绑下,缺少口述报道的实践。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因为从实际情况看,这批记者可能仍将是未来几年内广播新闻报道的中坚力量,建议各级广播电台适时开展在职人员的口语表达培训,以适应新五年广播发展的需要。

3.高校广电新闻学专业应开设口语表达课程。高校新闻教育担负着培养未来广电人的重任,应瞄准业界发展动态,培养输送合格的可用人才。因此,建议设有广电专业的高校开设记者现场播报的相关课程,强化口述新闻的训练,培养现场播报能力,让毕业生走入广播媒体就能直接甩掉“笔杆子”,现场口说新闻。

有人说:“历史是一辆古怪的车子,向前拉的是一匹马,向后拽的是十头牛,但车子还是艰难往前行着。”“以口代笔”的改革何尝不是这样!面对全时化的传播时代,广播媒体只有坚定不移改革记者的表达方式,最大限度地张扬广播媒体的个性优势,为听众提供差异化的新闻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差异化竞争的胜利。(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新闻传播系)

【注释】

①  袁家福:《现场播报:检验广播记者的功底》《新闻记者》2008年第11期

② 陈鸿燕:《现场连线:让广播传递更多信息》《中国广播报》2008年9月12日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