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一位新闻学教师的困惑

2012-02-08 17:23:55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该不该“用情太深”

一线大学是这样,二三线大学呢?同为二三线大学新闻系教师的一位朋友开导我:“咱们啊,上课别讲深了,让他们把五要素做清楚就成,反正毕业了也很少有机会干新闻。就算有机会,咱们这种大学毕业的,充其量做做‘新闻民工’,跑跑民生新闻,要求那么多作甚?”

已进入电视台的学生慨叹道:“我也想做得深一点细一点啊,但天天有‘工分’压着,坚持做深做细,如果收视率低,这个月基本就喝西北风了。”

将要毕业的学生抱怨说:“我也想做新闻啊,可一想吧,稍好点的媒体大多有211和985大学情结,即便有公招,第一轮报名一看学校就被淘汰。还要做媒体,就只能去老家那些你大概能猜到什么样子的媒体,还不如留在大城市,找个广告公司,踏踏实实写文案,做房产广告。”

新闻首先要求获取5要素,其次要求对事实进行分析、延伸、解读、阐释。好新闻,一定需要大量的阅读、思考、见识积累起真正的专业度,才做得出来。比如新闻采访课,一定要针对消息采集、深度报道采访、人物专访、路访等等进行分梳处理,进行细致的课堂实训,才能培养出一定的专业采访能力。但是,这样专业的课程内容,对比学生的未来选择、新闻工作的现状,似乎显得用力过度,甚至用情太深。

越专业,越可笑。这是这些年我遭遇的实情。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总是担心他们的专业知识日后不够用,但实情是,他们既很少用得到,地方新闻界也无需他们用。

现在,在课堂上,我会对学生谈“蛰伏”。我说:“你们必须学好本领,采访写作样样精通,蛰伏着,一旦有机会进媒体,就努力表现,真有机会进一线优质媒体,就大放异彩吧。”说完,他们通常会笑……

我一直记得一位一线大学新闻系毕业生的话,她告诉我:“大学里,老师们教给我们新闻理想,却没有教给我们如何专业地去实现它。”

(作者是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曾任香港《文汇报》上海记者站记者,曾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