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四问:炽热的理想从何而来?

2011-11-03 16:53:33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使命让我充满激情

曾任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的安德鲁高尔斯曾说:“首先,新闻远不止杰出的散文写作,你不要从容优雅地坐在书桌前写作,而是更需要把你的鞋底磨穿,把你的手弄脏。”

作为一名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靠自己一双脚,去丈量土地,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中去,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许多成功的记者,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就是“在路上”。

这种状态、这种要求,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新记者来说,更为重要。从2008年至今,我陆续参加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大地震、国庆阅兵等重大事件的报道,其中不乏一些生死的考验。每每想起这些经历,内心都会涌起一些特别的感受,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敬意,更坚定了做一名好记者的信心。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时,是2010年4月14日早上7时49分。20分钟后,我赶到了办公室,主动向领导请缨,和一名摄影记者搭档,赶往青海玉树。但因地震,机场进行航空管制,直到第二天凌晨4时许,从广州飞往西宁的航班经停武汉。在机场守候近10小时后,我们终于踏上了飞往灾区的航班。

两个多小时后,飞机抵达西宁机场。我们请媒体同行帮忙,从被窝里拽起一位西宁司机,奔赴近900公里外的玉树。尽管在出发前,司机不断提醒我们:“一路上,要经过戈壁沙漠和高山,高原反应很厉害的!”

一夜未眠的我们依然信心满满,不停地要司机加速向玉树驶去。毕竟,能最快抵达现场,才是我们职责。

进入高原地区后,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接二连三袭来。对于我们这些第一次经历高原反应的记者来说,只得频频吞服抗高原反应的药。可这已无济于事,只有咬牙坚持。

此后在灾区的5晚,我们都是在越野车或长途客车里“坐”过来的。起初几天,连基本的饮用水都成问题。第三天,我们才在玉树州电信局内,一位好心的四川妇女送给我们一杯粥。我和同事舍不得一口气吃掉,慢慢品尝。这也是我们进入玉树后,第一次尝到米饭,香甜的味道至今难忘。

在玉树的5天5夜,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高原反应。在灾区采访,每跨出一步,双腿似灌铅般沉重,不停喘粗气。就在这样的情况的下,我们每天向编辑部传回3000多字的稿件。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给我们发送短信:“你们深入震区,不畏艰难困苦,及时准确地发出灾区新闻,展现了集团风采,表现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委向你们致以亲切问候!”

正是有了脚的丈量,才让我们的每一篇稿件充满激情,才让我们的记者生涯少了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