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理想是一种精神状态。树立远大的理想,是每一个人前进的动力。越是敢在理想磨石上磨砺的人,他的生命就越会放出光彩。
坚持媒体的社会责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许多新闻人恪守的新闻理想。但因种种原因,追求理想价值与现实环境往往存在落差。有的人面对困难选择妥协,有的选择逃避,但更多的人坚守理想家园,不停地探索前行。
本刊组织的这几篇文章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只有志存高远,坚守理想,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对党和人民事业持续的热情和立志成才的志气,从而扎扎实实地工作、学习,以自身的微薄之力推动社会进步。
□周仕兴
从事新闻工作,时常看到那些胡编乱造新闻、不到现场写稿、在通讯员来稿前挂名、复制剪贴抄袭……当一个又一个虚假、失实新闻映入眼帘时,我不禁面红耳赤、痛心疾首:我们的一些同行到底怎么了?
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曾把这些错误分门别类,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发现有的是职业道德问题,有的是责任心问题,有的是技术问题……
但,这就是错误的根源吗?
我看未必。诚然,新闻采访写作,很多都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似乎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然而,经过不断反思,心中的一些感触逐渐沉淀下来,我由衷地觉得:抛弃最朴素的新闻理想,是一切差错的源头。试想,一个把新闻理想融入灵魂的人,会漠视自己的职业、玷污新闻的生命吗?
因此,我们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应该重新问自己:我有新闻理想吗?我的新闻理想哪去了?
前不久参加新闻专业同学聚会,有些人说起到某地采访,遭遇有关部门的“特殊看管”;有些人说自己被企业告上法庭,疲于应对;有的说出于某种原因,给自己用上了笔名;还有的说稿子被毙、待遇不高、居无定所等等。
听起来,大家对于这个职业似乎早已有了普遍不满,更有的,则早早离开它了。
想起上大学时,许多大学生,不管文科生理科生,心中都珍藏着朴素的新闻理想,校园记者团、广播站、新闻网站,是最热门的学生社团。那时,我们在课堂上接受新闻理想教育,在宿舍里畅谈新闻理想,咀嚼起一些话语,曾经让人激情澎湃、血脉贲张,诸如“记者笔下有财产百万,笔下有人命关天”、“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你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纸上;你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
我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新闻从业人员对此如何看待,但作为一个对新闻行业充满憧憬的热血青年,我和同学们确是无比真诚地相信这个行业能改变些什么。
然而,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捧着令人艳羡的记者“饭碗”时,一些人的眼光游离了,精神恍惚了,新闻理想在实践中渐行渐远……
笔者是一个怀着纯朴新闻理想的青年。说起理想,虽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言壮语,却始终藏着最朴素的情怀,诸如珍惜自己笔下的每一个文字,珍惜署上自己名字的每一篇文章,如若自己的报道推动了某项工作,解决了某个问题,更是兴奋不已、废寝忘食。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干了很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怀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历久弥新。
最朴素的理想,往往植根最深处的灵魂。
记得上初中时,我是一个十足的热血文学青年,创办了一份校园文学刊物,在县报上发表了几篇豆腐块。从那时起,我一直很享受文字带给我的那份快乐和成就感,有时捧着自己的文章,孤芳自赏,达到迷恋的地步。
后来,考大学,选专业,我只报了一个专业:新闻学。最终,如愿进入大学新闻系。这里的学习使我拥有了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在我看来,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仅应该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品德。
大学四年,新闻理想就像一粒种子,植根于我的骨髓,慢慢发芽、生根、开花……无数个日夜,当别人游走于网吧游戏机室,我独自一人在图书馆一蹲就是一天;当别人流连于花前月下的浪漫,我则在床头的矮凳上挑灯笔耕……1400多个日夜,有的人挥霍青春,挥霍金钱,我却通过写稿投稿,一字一字,积攒着当时对于自己如天文数字般的学费,积攒着自己对新闻事业的孜孜索求。毕业整理简历时,我仅发稿目录就达10多页,全国150多家媒体,采用了我400多篇文章。
大四那年,我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走进了新闻单位的大门,在这里开始我的毕业实习。
我没有像某些实习生一样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每天细读报纸,从海量信息中发掘素材,认真采写。值得庆幸的是,我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报社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跟每个记者采写新闻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实习中,我的一些稿件受到了报社领导的关注。毕业时,我顺利成为这里的一员。当时还有不少人惊讶感叹:一个来自山沟沟毫无背景的穷小子,何以在“潜规则”流行的当今“突出重围”?
其实我自己很清楚,长年对新闻理想的执着追求——回报,便“潜”在字里行间。
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只是我实现新闻理想的一个开端。我如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报社这个平台,珍惜所热爱的新闻事业。也正因为如此,我在意自己名字下的每一篇报道,每每雕琢出一篇“得意之作”,总是捧着孤芳自赏,一遍又一遍,那种难以言状的美感在心底肆意荡漾。
于是,在采访中,我从来不会浅尝辄止,我相信多走一步,多问一句,往往离真相更近一些,还能得到与众不同的素材;在写作中,我从来不循规蹈矩,而是跳出传统,打破常规,我坚信只要有一点点创新,你就胜人一筹。
于是,在报纸上,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新闻作品——消息不循“倒金字塔”结构,通讯不搞“汇报总结”模式,评论不谈“一二三四”,思想融于细微处,笔底总以情动人。时常有同行一起采访后,好奇地说:为什么我没想到呢?
其实,你往往能想到更好,但你没想。
正如我们的新闻理想,有的扎根灵魂,历久弥新,有的则渐行渐远,甚至压根儿就不曾有过。
无怪乎,有的同学选择新闻专业,只是想到今后好找份工作,或者是遵父母之意,自己毫无想法;有的从事新闻工作,也只权当一份职业,养家糊口,维持生计;还有的则寻思利用手中小小的“权力”,钻营各路关系,奔忙于权钱之间……理想,在他们那里,成了浮云。
理想是我们的成才之“舵”。一个缺乏明确而坚定的理想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小船,在生活的大海里只能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永远把握不住自己,不是为大浪抛往利己主义的“礁石”,便是被潮水抛向灰心丧气的“旋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新闻工作者心态浮躁,常受个人名利之累,说到底还是没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在成才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无数事实表明,只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就会有对党和人民事业持续的热情,就会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立志成才的志气和信念,就会有排除艰难险阻而奋斗不息的勇气和力量,个人也就可能更快成才。
记得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时,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吴文贾曾说:“这个青年一直以职业记者的标准要求自己,他有自己的新闻理想。”我想,这是对我最高的评价。
是的,对于新闻工作,我们不要把它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更要把它当做奋斗一生的事业,当做追逐一生的理想。有了这种理想的动力支撑,我们才可能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周仕兴,1981年3月生,12岁开始发表习作,大学期间在全国150多家媒体发表文章400多篇,现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科教部副主任,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广西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6年,单独采写的4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6件作品入围参评),获省部级新闻奖60多项。广西首位获“双破格”晋升高级职称的80后新闻工作者。
来源: 《新闻实践》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