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柑橘大实蝇让全国柑橘损失100多亿元;海南问题豇豆让全国豇豆都烂市;河南瘦肉精案件波及整个生猪产业;乙烯利催熟香蕉让香蕉价格低入谷底;膨大剂西瓜、避孕黄瓜让消费者望而却步。这些或传言、或不实、或被媒体无限放大的涉农信息,对农产品销售带来不利影响,给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给广大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仔细研究这些涉农热点问题,可以说绝大部分不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技术推广问题;不是生产问题,是科普问题;不是普遍性问题,是局部个案问题。 但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面对的是互联网等以秒速度计算的新媒体环境;二是媒体集中火力热炒的微波炉效应进而形成雪崩效应;三是广大民众对科普知识的认知不够以及脆弱的消费心理;四是政府部门应对不及时、不恰当。努力减轻个别事件和不实传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成为政府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当前的舆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农业部门对网络舆情认知有限,重视不够,舆论引导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不适应。 思想认识不适应。对网络等新媒体“双刃剑”的特点了解不深刻,网络用得好,可以加强领导能力,提高执行力;用得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削弱领导力。对于网络舆情的巨大影响,很多农业部门目前仍没有清醒认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舆情工作与日常工作相比微不足道,不会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二是对网民群体存有偏见,认为网民的言论不值得重视;三是很多领导干部对互联网平台一知半解,对一些重要的网络现象缺乏必要的了解。 队伍建设不适应。农业系统普遍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团队研究并开展新媒体舆情应对,不能及时发现、汇集和回应网络热点问题。对网民群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农业部门自身网络宣传和舆情引导阵地建设滞后。二是农业部门缺少自己的“意见领袖”。在“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目前重要的意见领袖中,能够为农业部门做出客观评述的人很少。 方法手段不适应。发现涉农舆情后,很多地方的农业部门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导致舆论话语权旁落,难以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即便在舆论压力下被迫作出应对,方法也常常是失之简单、粗暴,不仅不能缓解舆论压力、化解矛盾,反而导致舆论态势升级。固守传统媒体正面宣传,忽视网络舆论阵地。多数农业部门仍习惯于采取传统媒体通稿配合网络媒体发布的形式,应对突发事件,对新型舆论平台的运用较为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