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对今天的广大受众来说,“新闻记者”的“大名”堪称妇孺皆知、如雷贯耳。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全媒体时代,有时真可以说是成也记者,败也记者,因此新闻记者就不能不备受社会关注。但是,有的地方,有的时候,记者的名声却并不那么光彩,甚至有“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段子!新闻记者的使命、角色与特点问题,不仅关系媒体自身生存发展,更关乎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对此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记者作为一种职业的角色与功能
记者,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是伴着现代报纸同时出现的。国际记者联盟曾于1954年通过一个关于记者行为的宣言,对记者是这样界定的:“记者指从事采集、播送,传播和评论描述事件中的新闻及信息的人”。我国2009年10月15日开始实行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明确新闻记者是“新闻机构编制内或者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并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依据这样一个任职资格,全国新一轮申请换发新记者证的人数将超过20万。
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具有异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身份意义。尤其是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党刊、央视、卫视的记者,具有一种典型的“替代”性,这种“替代”性反映在人们大多时候是把记者当作党和政府的代言人。
其二,行业符号意义。新闻工作是社会性劳动,记者这个称号是属于这个行业,是这支队伍的符号。比如,一个记者酒后驾车撞人了,人们不会关注他姓什么叫什么,大家都会说他是一个“记者”,会说有一个记者撞人了。
其三,社会活动意义。记者的采访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是为了社会新闻传播和信息报道。
今天,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行业,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受到执政者和各阶层民众的高度关注,以致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看,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很难有强大的新闻媒体和国际话语权。因此,能够承载起社会信任与历史重托的大媒体、名媒体、有公信力的媒体还是相对偏少。有人这样指出报纸对人的影响力的重要性:
真实的,永远存在、永远有效的报纸的力量是最难琢磨的影响力之一,你看不到、摸不到、也听不到它。大多数办报的人在日常工作中也没有意识地施加这种影响。
读报的男女和儿童对这种影响也毫无意识,而且如果你问他们的话,他们还会否认。
但他们无法躲开报纸的影响,就像他们无法躲开家庭、事业、朋友或他们自己的习惯的影响一样。你阅读的报纸的报风是塑造你的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其他任何因素同样重要。
与此同时,中外历史上那些著名记者,如高尔基、普利策、路透、米尔顿、斯诺、梁启超,邵飘萍、范长江、邹韬奋等,以及诸多在主流媒体供职的记者们,尽管他们作为个人甚至微不足道,但他们所起的作用却无与伦比。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名记者可以成就一家大报,可以成就一个媒体,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先锋,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品牌。
二、记者的角色与素养
记者的角色是由记者的职业特点与工作性质决定的。名记者与大记者的成长一定要紧紧依附于时代,时代造就名记者。比如说,战争、灾难,以及其他一些重大事件。
名记者与大记者的成长都要实现两个结合,一是“显学历”与“潜学历”的结合,二是“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结合。所谓“显学历”,是指经过专业训练,掌握了新闻学专业知识。但这远远不够,还要有新闻以外的其他相关专业的一些知识,比如文学、历史、哲学、数学、美学、外语、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而对这些知识的获得通常不是学历教育,而是靠一种没有学历、没有学分、没有考试的自学去完成的,我们称其为“潜学历”。这对于丰富、完善记者的知识结构,考虑问题的方法思路,处理问题的品行风格,待人接物的态度气质等都是非常必要的。新闻记者的工作实务性、操作性非常强,它必须实现一个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在这个融合中,非专业知识中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如果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能力,还有其他一些非本专业的宽厚知识,那就可以左右逢源。要成为一个出色的记者,一般要具备以下素养或品质:
其一,丰富的文化底蕴。孔子讲,“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所谓文化底蕴主要是指文史哲方面的基础知识、数学文化以及美学知识等。文是解决一个文本内容的规范和好看;史是解决一个审视评判新闻事实的视野问题;哲是解决一个分析问题的思维问题。文化素养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数学文化的知识,这对从事记者工作来讲尤为重要。阿尔布斯纳特约翰(Arbuthnot John)说过:“数学能唤起热情而抑制急躁,净化灵魂而使之杜绝偏见与错误。恶习乃是错误、混乱和虚伪的根源,所有的真理都与此抗衡。而数学真理更有益于青年人摒弃恶习。”尤其是新闻和数学都讲究模型的设计与运用。利昂纳尔逊弗林特结合自己的报人经历说,“做新闻工作者需要接受广博的通才教育。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必须懂得与之谈话的人们所谈论的话题,必须理解他‘报道’的演讲内容。他应该懂一点音乐、艺术、戏剧,因为他有可能要报道这些东西。如果他对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艺术没有一点粗浅的知识,他就抓不住其中的重要意义,无法进行诠释,而只能浮光掠影,或者只能抓住一些人人都知道的肤浅东西,使新闻事业成为文化人口中的笑柄。上佳新闻事业的声望将因劣质新闻的粗糙而受损”。
其二,执着的职业理想。有追求、不怕吃苦,勇于追求真理。诚如《圣路易斯邮讯报》(St.Louis Post Dispatch)在其报眼上刊登的约瑟夫普利策撰写的纲领:
《圣路易斯邮讯报》将永远为进步和改革而奋斗,绝不容忍不公正或腐败,永远与各种煽动家斗争,永远反对特权阶级和掠夺公众的人,永远同情穷人,永远献身于公共福利,永不满足于仅仅刊登新闻,永远保持极大程度的独立,从不害怕攻击错误,无论错误是由掠夺性的财阀,还是由掠夺性的贫民造成的。
像上述这类方针、声明经常会被浓缩成一句话,成为报纸的理念和旗帜。《督教科学箴言报》的“首先是刀锋,其次是耳朵,然后是耳中所有信息”;《泰晤士报》的“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华尔街日报》的“正确使用真理”和“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理”;《纽约时报》的“本报不会污染早餐桌布”;《朝日新闻》的“报纸必须时刻站在对国民生活有用的立场发表消息”;我国《人民日报》的“以人为本”;《南方日报》的“高度决定影响力”;《新京报》的“负责报道一切”等。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一张报纸的价值诉求,而这些东西恰恰是靠记者去践行的。
其三,特有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至关重要。新闻敏感,说到底是记者的一种综合素养,一种快速发现、辨别、判断的能力,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
一般讲,新闻敏感先是一种粗线条的预感,是一种直觉。有些敏感是对的,有些敏感是不对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记者来说,即使是敏感错了,也比那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好得多。新闻敏感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对记者产生巨大的诱惑力。新闻敏感具有典型的主观性色彩,因而在大多时候它是非逻辑的,只是基于丰富想象力的一个大概预测,估计可能会出现什么。从思维学的角度看,非逻辑的东西往往伴随着较多猜测和想象,许多新闻事件经常证明,越是非逻辑的、意外的、直觉的,可能就越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四,快捷的写作速度。新闻作品一般是急就章,查尔斯M 舒尔茨说:“截稿日期不等待灵感”。新闻“易碎品”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分秒必争。我国著名报人、政治家邓拓,可以说是又快又好的新闻大写家。
邓拓在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常常亲自撰写一些时效性强的重要社论。例如朝鲜停战谈判期间,有时晚上八九点钟才接到周恩来总理办公室通知,需要赶写社论配合第二天一些重要新闻的发表。遇到这种情况,邓拓就亲自动手,他会立刻拿起稿纸坐到校对科去,他写一页,发排一页,校对一页。清样一出来,他仔细看过以后,马上送总理审阅。在那些日子里,由他亲自撰写的社论约有60多篇,其中关于朝鲜战争的社论就有16篇之多。当然,这非常人所能及。
其五,开阔的政治胸襟。记者要有雄才大略。有人说,记者“在国外是大使,在国内是政治家” 。所言极是。新闻记者一定要关注大事、大情、大理、大势。切斯特S 洛德曾在媒体长期供职并担主编,拥有丰富的运用报纸影响力的经验。他曾这样描述报纸影响力给主编带来的快感:
主编可以在数不清的方面运用他劝说人的天赋。全球的重大事件都在他每日的评述中过去,他的精神视野可以俯瞰人类的思想领域,提供令人高兴的题材,供人们思考、研究和探索。他可以谦逊、不自负地享受恰到好处的影响带来的快意,会因对影响公众舆论负有责任而感到高兴,可能会因努力帮助他的同类提高自我而感到骄傲。还有比这更好的报偿吗
每个人都喜欢向邻居传播最新消息和闲言碎语,特别喜欢再加上点自己的意见。报纸主编向成千上万的人传递信息,而且为能传递得好而感到额外满意。……尽管有的职业更重要,更需承担责任,更有尊严,但没有一种比报纸更有趣。
试问,这是一种什么快感,这是记者“政治家”角色的快感,没有政治家的胸襟是无法获得这种快感的。而亚伯拉罕林肯更是这样评价记者和媒体的作用,“有公众支持,没有什么会被击败;没有公众的支持,没有什么能成功。因此,塑造公众意愿的人能比颁布法令或下达命令的人走得更远。”这种塑造公众意愿的角色与使命,只有记者通过媒体才能做到。
三、记者与政治家、新闻自由、新闻客观
优秀的记者一定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即记者与政治家,记者与新闻自由,记者与新闻客观性。这三对关系都是敏感问题,但又都没办法回避。
记者与政治家。记者和政治家都是一种职业,且有很大差别。新闻记者这个职业,首先是传媒人,他同时具有类似于国家公职人员的某些角色。李长春同志曾经讲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党管舆论导向不能变。”新闻记者必须遵循“四个不能变”的原则。1964年,毛泽东在同吴冷西的谈话中指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他不赞成书生办报,认为书生办报的最大缺点是多谋寡断。
新闻是一种意识形态,尤其是新闻舆论。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态,新闻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哲学等并无二致,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性。在更多时候,新闻的意识形态特征要比哲学、道德、宗教等更鲜明,更直接,更前沿,甚至更激烈。如果新闻记者没有很强的政治素养、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那在实际工作中就会迷失方向。
记者与新闻自由。新闻自由的本来意义是人们通过出版或其他媒介传播形式获得彰显人权的一种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直接践行者是媒体和记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新闻自由的形式与内容曾有过精到论述,在一般情况下,他们是把新闻自由理解为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有坚持这种意见的权利,同时强调新闻自由的核心是出版自由。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出“新闻自由和国家意识”的观点,指出“新闻自由作为一种制度,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新闻自由只能是法律条文下的自由,国家制度下的自由,有条件的自由。”
显然,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新闻自由都无法摆脱强大国家机器对它的严格制约,任何超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新闻自由”都是没有的。萨缪尔约翰逊曾指出:“无限制的自由的危险与限制自由的危险,已经构成一个政治学上的问题,似乎人类理智迄今还无法解决。如果除了本国当局事前所批准的东西以外,什么都不能出版,那么权力就永远成了真理的标准;如果每个空想的革新家都可以宣传他的计划,那就将不知所从;如果每个对政府有怨言的人都可以散播不满情绪,那就不会有安定……”美国的布拉克斯东提出:“新闻自由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性质而言,当然是重要的。但这是指对出版物不加事先的限制,而不是指已经发表了的犯罪的内容可以有逃避检查的自由。每一个自由人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利,他想对公众吐露什么心情就吐露什么,禁止人们吐露就是破坏新闻自由。但是如果发表的内容是不正当的、恶意的或非法的,他就必须对自己的狂妄的后果负责……这样,个人的意志仍然是自由的,只是滥用这种自由意志才是法律惩罚的对象……”
新闻自由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文明,是好东西。如果没有新闻自由,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关键是这种自由必须与国家意识结合起来,否则,新闻自由只能是一句空话。
记者与新闻客观性。新闻客观性是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个记者必须经常面对的职业操守和工作方法。
如果从最纯正的意义上来讲,客观性就是超然物外,清澈如水。一如事物本身,事实是什么,新闻文本就是什么。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纯客观。当传媒还是统治阶级的耳目喉舌、工具时,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器,它的客观性只能是相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客观性从“他律”上来讲,可以作为对记者的一种规范和约束;从自律上来说,亦可作为媒介人的一种职业精神;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作为新闻文本的报道艺术或报道方法。
新闻记者既是社会的普通一员(社会客体),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传播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有可能实现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因此可以这样说,把坚持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记者的一种理念,体现了记者的价值追求和职业境界。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学者主张的新闻客观性相比,我们明确反对超阶级的新闻客观性。我们在强调客观性的同时,毫不讳言无产阶级的鲜明立场,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前就声明:“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也在从事政治。问题只在于怎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
当新闻记者把从事的工作真正作为一种职业时,他(她)应当而且必须始终坚持用客观报道来描述自己的工作,并把这一原则当作自己终生追求的崇高理想。(方延明)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注释:
[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萧严译,李青藜、展江校:《报纸的良知》第230、271、293、297、320、32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新闻媒体负责人培训班材料汇编》第22页,学习出版社2004年版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15~216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方延明:《我国媒介传播中的悖论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9第10期
《英国诗人的生活》1905年,第1卷
[英]布拉克斯东著:《英国法律评选》第1326~27页,1899年,第2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499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