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佳作赏析 > 正文

2009:中国国际传播迈出六大步

2010-01-27 17:45:05  来源: 中国记者  作者:   
视频加载中...

2009年,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国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目标战略性调整

中央领导反复强调,“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积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内国际传播能力。”“要大力提高对外传播‘三贴近’的能力,准确把握国际传播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新华社经过70多年发展,已建立起117个驻外机构,每天用中、英、法、西、俄、阿、葡、日文播发对外文字稿1600多条,新闻信息产品在海外的有效用户达1.6万多家,覆盖了世界上所有主权国家。根据央视网站公布的资料,中央电视台为进一步完善中央电视台全球新闻采集网络,有效、及时、准确掌握国际重大新闻信息,在未来3年,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驻外记者站总数从目前的19个增至56个,在全球形成6大中心站和50个区域记者站;同时将加快中心记者站建设步伐。

截至2009年5月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境外共有23个整频率调频或中波台,153家调频/中波合作电台(其中119家调频合作台,32家中波合作电台,2家窄带播出电台)。落地节目每天累计播出总时数达754.5小时,除国际台北京本部制作的英语、法语、西语、俄语、德语等30种外语、汉语普通话和4种汉语方言节目外,在北欧还合作制作芬兰、瑞典、丹麦语节目。目前,国际台在海外调频台的数量每年都稳步上升,在欧洲、中美洲、澳洲和南太平洋地区都进行了节目落地。

2009年2月,《中国日报》正式推出美国版。

传播策略更加科学务实

从2009年中国国际传播的大事件看,第一时间发出中国的声音、节目的本土化诉求等策略显现出成效。

在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中,新华通讯社和国内其他媒体率先陆续披露事件实况、死亡人数、参与人数、事件起因、官方表态等核心信息,并加入了分社记者冒着危险提供的大量现场见闻和细节,外电不得不密切关注、连续标注“xinhua”“国家媒体”字样转发。海外媒体对新华社“7·5”事件报道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官方通讯社的表现显示中国“已抓到面对传媒的要领”。

自2003年起,国际台开始探索落地节目的“本土化”。所谓“本土化”,即通过与落地对象国有实力的媒体公司合作,由国际台提供或由双方联合采访介绍中国情况的节目素材,再经合作方根据当地受众的需求和习惯,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本土化包装,在当地的主流中波/调频电台或网站播出。在整频率落地之外,2009年,利用新媒体进行本土化有了新的探索和发展。如:乌鲁木齐“7·5”事件后,为报道真相,回击境外敌对势力和西方媒体对我的歪曲和攻击,国际在线土耳其文网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方向”调频电台合作,于7月13日至7月17日在乌鲁木齐成功举办了“来自乌鲁木齐的声音”中土系列网络对话。“借船出海”,有效影响了国际舆论。

中央级媒体转型多媒体

2009年,新华通讯社实施战略转型的步子之大在世界媒体发展历史上都是少见的。其对中国和世界传媒业界产生巨大震动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进一步加强了驻外站点建设。2009年7月,新华社亚欧总分社在莫斯科成立,这是新华社的第七家海外总分社。而据称,到2010年,新华社驻外站点要增加到140个左右。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新华社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拓展音视频业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电视新闻服务专线。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其已经基本具备了举办电视频道的能力,并完全有能力向更为广阔的电视终端产品领域发展。2009年7月,新华社视频内容在欧洲部分地区播出。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专事国际传播的机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媒体”转变的过程中也亮点频出。2009年,国际广播电台新增6种在线广播,在线广播总数增加到59种。

媒介合作步伐加快

中国媒体与其他国家媒体特别是发达国家媒体的全面与深入的合作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2009年10月9日至10日,由新华社承办的“世界媒体峰会”将这种合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采取与其他国家媒体合作的模式,探索在他国进行本土化传媒运作的种种措施,还表明我国的世界性传媒合作正在并且将会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支点。

另外,媒介合作步伐加快是媒介整合社会行业资源,充分建设国家一流媒体,增强自身国际传播力的重要表现。2009年8月31日,新华通讯社同中国银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金融信息平台建设、公司金融服务、个人金融业务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如此大规模和高调的合作在中央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之间尚属首次。而新华社与中国银行的合作被看作能够“增强新华社在金融乃至经济领域的舆论引导力和国际传播力”。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近年来一直强调事业发展和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在建设“现代国际广播”过程中,国际台在逐步摸索以市场规律配置资源的模式。典型代表是其对内外宣的三个频率均以控股公司和台内节目制作相结合的探索性模式运作。

在新媒体领域,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北京风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视通讯(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数字业务时代的手机电视新媒体业务。

地方媒体“走出去”取得成效

具备一定实力的地方媒体,如东方卫视在“走出去”过程中取得成效,形成了对中央媒体国际传播的有力补充;汉语国际传播、广播电视市场化交流取得新成果,中国国际传播初步形成了“以大众传播为主体,以文化交流、文化贸易为辅助;以中央级媒体为核心,以地方媒体为协助;以中国媒体为主领,以国际合作媒体为补充”的传播新格局。

现在的“走出去”不仅仅是在国外落地覆盖,还通过购买国外电台电视台播出资源、销售广播影视节目、到国外举办广播影视节展、与国外合办晚会或项目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对外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购买国外电台电视台的频道频率和时段是近年来“走出去”的一种崭新形式。运用这些播出和覆盖渠道传播中华文化、礼仪、历史、风土人情、发展成就和产品品牌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面向国外销售广播影视节目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对海外的影响。

国际传播媒新格局悄然形成

在中央增强国际传播战略有关政策的促动下,各类各级媒体均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新的突破。2009年4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英文环球网同时开通。这是中国第二份面向全国发行的英语综合性报纸。这份“有独立采编队伍的英文报纸”“与《环球时报》中文版总体上的风格一致,秉承客观、敏锐、对敏感问题不回避的报道传统,向世界展示不断变化的中国,以及从中国人的视角报道世界,传递中国民众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看法”。

7月1日起,《人民日报》由每天16版扩至20版(周六、周日仍为8个版),被看作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步骤”。

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60周年的日子里,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英文版创刊并向海内外公开发行。

2009年7月25日和9月10日,中央电视台阿语频道、俄语频道及其视频网站先后开播和开通。12月31日新华社英文电视专线正式开通,则被解读为“是要用中国人的声音、视角去看新闻,看世界。所以新华社做电视并不是着眼于国内市场,更多是着眼于国家的传播能力建设。

种种迹象表明,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里面如此密集的动作,并不仅仅是国家和媒体发展的结果,更多的是国际传播政策导向在各种不同媒体形态中布局的结果。中国国际传播的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以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为主导,以中央级新闻媒体为核心的“现代国际传播体系”雏形初现。(张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