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佳作赏析 > 正文

为建设国际一流媒体而“激情燃烧”

2010-01-26 14:46:06  来源: 中国记者  作者:   
视频加载中...

为建设国际一流媒体而“激情燃烧”

—2009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侧记

□ 张维燕 张 垒

二十加冠,以示成年。在共和国60周年、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压轴之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迎来了她的成年之礼。

12月15日,在新华社新闻大厦多功能厅,2009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召开,这是自1990年穆青同志提议创办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以来的第20届年会。会场上悬挂着一幅红底白字的会标,昭示着这届年会的主题:“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建设国际一流媒体,不断开创新华社事业发展新局面”。会场外摆放的海报“智库,荟萃创意思想;论坛,搭建交流平台;碰撞,掀起头脑风暴”为会议平添了一股新鲜热烈的气象。

唯有热衷理性思考的实践才能更加顺畅地到达理想的彼岸。置身于本届学术年会围绕会议主题的争相建言和观点激辩中,可以深深感受到新华人心中燃烧着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理想与激情。

20届年会的探索与传承

第一届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是1990年新闻研究所成立10周年时举办的,当时穆青同志提出不要搞周年纪念活动,采取办新闻学术年会的方式为好,以后每年举行一次,更好地吸引全社同志参与新闻研究工作,每年的新闻学术年会主题都要从新华社的工作实际来确定。

而今,这一传统学术活动延续到第20个年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新闻理论研究规律的、符合新华社事业发展需要的理论研究之路。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同志代表社党组在开幕式上的致辞对20届新闻学术年会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举办至今,始终发挥着‘思想库’的重要作用,围绕不同时期和阶段的改革发展大计开展研究,既直接推动了新华社事业的发展,也为促进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每当我们翻越一座座理论高山,总能迎来实践的一马平川。新华社20届新闻学术年会的主题清晰地记录了新华社20年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轨迹,高度浓缩了新华社20年事业发展的壮阔进程。召开于1990年的第一届年会的主题是“新闻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召开于1999年的第10届年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探索世界性通讯社的科学管理”,2008年年会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从回顾总结改革开放最初10年的经验到提出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再到建设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年会的主题一以贯之,搭建出一个新华人各抒己见、启迪思路、共商变局的交流平台。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同志在本届年会座谈会上深有感触地说,“这20年中搭建了这么一个好的平台,它的价值绝不是一般论坛所能够给予的,因为它恰恰是围绕着我们新华社的中心工作来建言献策,它具有更多的对工作的指导意义,也体现了大家为新华社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经常讲要走‘群众路线’,讲究民主,那么这就是走群众路线,实行民主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

点燃理论创新激情

本届新闻学术年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因为恰好是新华社第20届新闻学术年会,还因为恰逢新华社战略转型的关键一年,既可以看成是新华社新闻改革不断深化的缩影,也可以看成是2009年新闻事业的缩影。整个年会体现出全社同志热诚参与、论文视角更加开阔、论坛设置更加全面、深入探讨更见成效、主要领导更加重视的特点。

会场入口处摆放的本届年会论文摘要选编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为年会精心准备的十多本理论研究成果,总是刚刚摆满就被一抢而空,成为寒冬里一道热烈的风景。尽管会务组体谅分社同志带着沉甸甸的会议资料回去有些辛苦,一再承诺会后给分社的同志邮寄回去,但不少同志还是不懔厚重宁可自己拎着才放心。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们真切地体味到大家对本届新闻学术年会提供的思想碰撞和理论滋养是多么如饥似渴。

实践的飞速发展和理论思维的活跃往往互为动力。仅从本届论文的选题和数量,就足以感受到新华社事业目不暇接的迅猛发展。本届年会共收到论文和论文提要410多篇,而5年前的第15届学术年会收到的论文是近200篇、10年前的第10届年会收到的论文是50多篇。也就是说,本届年会论文的数量是5年前的两倍、10年前的8倍,而且总体上呈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给人扑面而来的印象是,新华社事业的发展正在最有力地呼唤着理论的创新。

2009年年会参加分论坛讨论的新华社领导之多,也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社领导对年会的重视同样反映出新华社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对理论创新的热切需求,全社上下都渴望围绕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话题共商变局与对策。李从军同志率领社党组成员与年会代表进行了座谈,何平同志主持了座谈会,周锡生、周树春同志分别亲临有关分论坛参与研讨,鲁炜同志在出访非洲之前专门要求年会论坛里面要有一个信息和新华08事业发展的论坛,并希望把这个论坛留到他出访回来后再开。副总编辑夏林、彭树杰、吴锦才,总编室主任刘思扬、人事局局长刘伟、新闻研究所所长房方、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卓培荣等同志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和各个专题论坛的研讨。新上任的副总编辑王瑶同志把年会当成她了解新华社业务的宝贵机会,从始至终参加了年会。

本届年会一共分为6个论坛,包括 “主题论坛”“创意策划专题论坛”“智库建设研究专题论坛”“电视研究专题论坛” “信息业务专题论坛”和“青年论坛:我为战略转型献一策”。全社共有600多人参加了本届年会,其中有100多人次做了中心发言。与会人员中,既有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老前辈,他们自称是“80后”,也有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80后青年,甚至有实习生。从与会同志的热忱投入可以看出新华社社党组提出的推进战略转型的战略决策已经在全社深入人心,大家对新华社战略发展都非常关心,很多同志提前做了广泛研究,搜集了很多材料。像智库建设专题论坛特意选了一个足以容纳80多人的大会议室,但还是有很多同志进来,不断增加椅子,最后甚至有不少站着听会的。像青年论坛,一看到与会人员发言热烈而时间有限,有不少同志急得直给主持人递条子、咬耳朵,一再强调自己会前作了精心准备,希望有机会发言。

汇集全社智慧与民意

本届年会把“战略转型”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意策划”为引领,调动全社智慧与民意,既为社党组完善和深化发展战略、丰富和细化工作思路,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设性决策参考和对策建议,又在执行和操作层面,就如何贯彻落实社党组战略部署,特别是如何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构建多媒体业态、加快智库建设、推进电视业务、拓展信息事业、完善支撑体系等一系列实际工作,探索了加快实现战略转型目标任务的有效途径。本届年会所取得的成果犹如新华社事业发展的思想宝藏,必将为全面推进战略转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实现新华社多媒体业态融合,提升舆论引导力。

这次年会是在全球传媒业处于深刻变革之际召开的,无论是媒体表现形态、媒体采编发流程、媒体业态格局,还是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阅读心理,以及新旧媒体的前景,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国内许多媒体纷纷进行内部资源整合,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传播手段,开展广泛合作,在全媒体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大大拓展了媒体形态结构和运作模式。

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是融多种新闻表现形式于一体的新闻展示的新模式。构建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观念转变、政策支持、业务拓展、技术建设、流程再造、传输渠道、终端展示、标准应用、人才培养等一系列课题。

与会同志认为,新华社党组把握时代脉搏,根据传媒业发展新趋势新潮流,提出战略转型,是非常适时的。大家提出,需从战略高度认识全媒体发展,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为全媒体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加强新兴媒体监管;加快建立数字版权制度;构建绿色的多媒体新闻业态,从标准化抓起,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多媒体新闻生态产业链。

在日常报道中要树立全媒体报道意识;对采编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打造全媒体组织指挥体系;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渠道,锻造传播精品;要加强采编人员培训,打造全媒体记者;要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引导和激励新媒体业态发展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同时要建设好现代多媒体数据库:提高数据库现有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尽快建立和完善顺畅高效、统筹协调的数据库工作机制,以五大平台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多媒体数据库的内容生产、产品营销和技术支撑能力;加强与新华网等直接面向终端受众载体的互连互通;进一步理顺多媒体数据库的营销体制,着力提高市场覆盖面,开拓直接面对终端受众的市场;着力培养一支具备一流的、职业化素养的数据库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创意策划,着力提升品牌和影响力。

媒体创意策划,是媒体为更好地实现特定发展目标而实施的具有创新性的策划活动。当前媒体重视、研究并积极探索创意策划,是为应对四种迫在眉睫的挑战:一是适应媒体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二是适应传媒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三是应对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四是适应受众需求多元变化的需要。

与会同志认为,创意策划对媒体提出了新挑战:一是要有更为快捷高效的策划机制;二是要有更为扁平柔性的采编结构;三是要有更为完整流畅的产业链条;四是要有更为全面灵敏的反馈机制。一个创意策划的完整流程应该是:确定目标→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效果评价→调整反馈→后续开发。

要保证创意策划的实现,一定要做好职业化规范建设:要改革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测评体制和稿件评估机制,通过评估来确定稿件价值。应重视对质量的考评,加大对首发、独家、精品稿件的考评奖励力度。

与会同志还探讨了媒体活动的策划,认为对于实施战略转型的新华社来说,加强活动策划尤为必要,要确立其在新华社报道业务中的基础地位。加强改进活动策划,要重视活动契机和主题的选择;要寻求社会特别是传媒界的广泛支持和配合;要活动与报道紧密配合、相得益彰。

创意策划专题论坛还专门就“国际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和新闻报道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研讨。与会同志认为,这一成功创举源自成功创意,采用了先广开言路、再集中提炼的办法酝酿创意,以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为纽带,联合各国媒体参与,以活动带动报道,烘托营造声势和氛围,把公益性作为重要切口并贯彻始终。

—借鉴国际一流媒体经验,开拓中国电视界新领域。

与会同志认为,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弥补了中国电视界运营业态上的一个空白点,具有开拓新领域、新空间,丰富中国电视界发展形态、引进世界先进的电视规模化运营管理方式的作用。与会同志认为,新华社的电视要走“新华创造”,而不是“新华制造”的路子。要搭建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平台,实现新华电视从制作到创作的跨越。

与会同志还就“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新华社特色智库”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如建立重大调研项目制,调动社内外参与新华社重大调研的积极性,探索建立“首席研究员”“舆情分析师”制度,加快建立“网上专家资源库”建设等。

在六个论坛中,于12月24日举行的信息业务专题论坛时间最长,用了整整一天,与会同志就进一步完善信息产品服务体系和信息生产机制体制,实现信息事业的创新、转型、提升、跨越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还邀请社外专家帮助查找不足、寻找对策。

年会自始至终洋溢着热烈、民主、思辩的气氛,既有忧患,也有自豪,既有共鸣,也有交锋,那一份份对新华社事业发展的牵肠挂肚、对全面推进战略转型的迫切心愿、对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的热切憧憬,蒸腾在每一个与会人员的心里。

我问有力的大海,

什么是生活伟大的遗教,

咆哮的大海回答:

“像我这样永远大声的咆哮!”

我问崇高的太阳,

怎么能比霞光更亮?

太阳没有回答,

可是我从心里面听到:

“激情燃烧!”

李从军同志满怀激情地以康斯坦丁·巴尔蒙特的这段诗结束了他在闭幕座谈会上的讲话。全场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热烈的掌声说明了新华社全社上下共同的心声:为建设国际一流媒体而激情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