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应对网络舆论需快速、透明、关切 寓引导于服务、沟通中 主持人:2010年是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第十六个年头。从大学实验室到新兴媒体,从曲高和寡到众声喧哗,今天,政府应当如何结合网络特点,更加有效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 喻国明:现代社会要求平等和宽容。要在听得进对方观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各美其美”、“和而不同”,这也是我们党和政府致力于形成的一种社会氛围。为此,政府应该成为网络公共生活的管理者、辅导者,为网络公共生活建立平台和公正有效的游戏规则,而自己同样要作为规则的维护者。 事实上,多数中国网民是通情达理的,他们比较在乎的是尊重和态度。网上有时出现一些过激的情绪、言论、表达方式,往往是源于相关责任部门、单位或个人对于民众反映的问题不闻不问,搪塞或者以比较武断的方式回应。 因此,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应对,有三点非常重要: 第一要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表明态度,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会影响受众对于事件的认知角度,帮助消息发布方占据主动地位。比如,2009年发生的乌鲁木齐“7·5”事件,政府和媒体的应对就非常成功,用最快的速度公布了事实,稳定了民众的情绪,消除了不实猜测的可能。第二要透明。信任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的,让民众熟悉决策部门的决策过程、决策理由,有利于达成信任关系,获得理解,形成合力。第三要关切。对民众反映的问题、所处的困境要有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