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网络作为舆论源头比例逐渐趋高 热点问题聚焦时事政治 主持人:前不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了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发现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二位如何看待30%这个数字? 何加正:我觉得这个数字是完全可信的,实际比例有可能还会更大。当下,中国处在两个转型节点上,一个是社会转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二是传播形态转型,即从传统传播向现代传播、从有线传播向无线传播过渡。这两个转型的交叉,决定了未来互联网作为舆论源头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喻国明:我们舆论研究所监测表明,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当中,34.7%都是由草根,由普通网民开始推动,然后形成社会议题的。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说明传统媒体客观上还是在舆论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占到66%左右。 主持人:2009年热点网络事件中,多数与公共利益相关。这是否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特征? 喻国明:通过对2009年网络上争议问题的热帖进行频次分析发现,有几个高频词:“争议”、“官员”、“最牛”、“死亡”、“言论”、“警察”、“局长”、“幼女”、“门”、“自杀”,说明现在网络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大程度集中在公权力的使用这一领域。公权力是一个社会的核心资源,公民以公权力的使用作为判断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准,所以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并通过网络反映出来。 何加正:我刚才提到,我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网民把注意点集中到时事政治上来,是很正常的。我认为这不是坏事,对推动社会加快转型,妥善处理遇到的问题与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