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信息不透明:将导致信任度下降 我们在过去20年时间的跟踪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在科学技术社会中呈现出这样几个主要特征: 1、对科学技术发展坚决支持,即使对他们并不了解的基础科学同样也是坚决支持。 2、虽然对科学坚决支持,但科学素养水平低。与美国和欧洲以及日本相比,我们相差很远,即使与马来西亚、韩国,甚至与印度相比,我们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3、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发达国家公众不相上下,对科学新发现方面感兴趣程度甚至超过美国和欧洲国家。 4、尽管他们对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但是,科学信息渠道有限。中国公众与世界其他国家公众一样,绝大多数是通过电视获得信息和科学技术信息,但是,全国各级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却由2001年的23个减少到10个。而且,科教频道不做科教,多数做与商业有关的节目。 5、生活压力与信息需要的广度成反比。在很多落后的农村及边远地区,公众在生活压力下,对信息需求形成“管视”现象。他们仅仅对那些会改变自己生活的信息感兴趣。 6、公众参与决策的意识与自身利益成正比。尤其在面临着重大决策的问题上,公众一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不管。 7、迷信程度居高不下。多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抽签、相面、周公解梦等主要迷信活动相信的比例大约为20%,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2个相信从事迷信活动的人的话。 科学家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无异,他们都生活在某一个特定时代的评价体系中。科学家的成就与获得课题经费、完成质量以及社会评价有关,技术开发人员与企业效益直接相关。科学家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经济社会中,都具有明确的社会属性。在特定的社会时期或者战争时期,科学就与当权者的利益相一致。二战期间,为纳粹工作的物理学家差一点赶在“曼哈顿计划”前生产出原子弹。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不可能完全出于纯粹的科学目的。既然这样,科学家活动的结果就有可能与普通公众的利益不一致。那么,在科学家道德和社会约束机制不存在或者缺失的情况下,公众的利益就很难保证。 近些年来,重大的与公众利益相冲突的事件不断出现,其中很多事件与科学、技术和工程相关。比如,非典、禽流感、圆明园防渗膜事件、“汉芯”事件、太湖巢湖蓝藻事件、西部水利大开发争论、怒江大开发争论、厦门PX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中西医争论、伪科学的争论、珍奥核酸事件、转基因农作物、苏丹红、蒙牛OMP、安全饮用水、院士作假、华南虎、三鹿奶粉事件、垃圾焚烧等等。我们的调查显示,尽管公众对科学技术还是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但是,他们对科学和科学家团体的信任度却在下降。造成这一后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不透明甚至能导致公众与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