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受到各国重视的公民媒体文化建设,对于建设一个拥有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国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
媒体文化素养的战略意义
什么是媒体文化?目前没有意见一致的简单定义。与媒体文化平行的概念是传统文化,即读和写的能力;媒体文化还涵盖了音像视频的内容,而不只是文字。英国电信与媒体监管机构将其定义为:在多种环境背景下访问(使用)、理解并进行通信的能力。更高的要求是,从认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上升为批判思维能力,包括问询中肯的问题,分析、评价所得到的信息。例如,一个有媒体文化素养的人应该能使用电子节目指南找到自己需要看的节目,他可能对节目持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只是欣赏;他可以认识到,节目制作者是打算对他施加某种影响;他可以利用节目的互动功能,或者给制作人打电话;他也可以用电子邮件与节目制作者交换意见;他还应该能使用现代传播技术制作自己的视频、音频内容。
媒体文化素养是一个国际研究热点,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将媒体文化素养看作是建设先进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欧洲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认为必须使自己的人民具有使用及参与新媒体环境的能力,成为积极行动的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而其关键在于媒体文化在欧洲的普及。为了能抓住信息与通信技术提供的社会机遇,欧盟将推进媒体文化建设、提高人民媒体文化素养提到信息时代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将其当作整个欧洲的一个战略性、综合性目标。
媒体文化素养的要素
在网络时代,只是能读会写,而不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机遇,不足以成为有竞争力的社会公民。
网络时代的公民文化素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有使用现代媒体工具的知识和技能。就像你拥有一部很好的照相机后,能不能及时拍到好照片并把这些照片尽快发到想要的地方去。再比如微博客,传播速度非常快,一秒钟之内达到六七千人。现在有些国家很重视微博客,每天都要写上几条介绍政府的主导性意见从微博客平台发出去。以上是说,网络时代的公民首先要学会使用这些现代工具。其次是对信息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和批判、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的,你应该有能力去分析鉴别。第三是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如果你在网上随便公布人家的私生活,不仅不道德,还违反了法律。
媒体文化素养的形成
网络传播时代使每一个网络用户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话语权,拥有了通过网络直接影响社会甚至国家形象的巨大能量;同时,网络也为传播低俗文化、违法违规和侵犯公民权利的信息提供了空前的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同步提高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公民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大幅度提升,那么在法律不能完全覆盖的角落,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危害社会、有损公民利益的恶行。
公民社会的成熟,不仅只限于参与,还需要有教育。参与,将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德观念,从而加快社会的进步;然而,没有强大的社会教育环境,仅仅有参与的机会,并不足以使个体转变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网络时代要求公民具有相对成熟的辩证思维能力,能在积极参与、分享时代机遇的同时,正确理解和接受媒体信息,善于保护自己和身边的儿童。目前的状况是,我国在学校教育中对于信息与通信技术注入资源较多,但对于信息爆炸时代公众的辩证思维能力建设以及社会交往沟通中法理和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还需要大力加强。公民媒体文化素养的薄弱,对我国信息化新媒体发展的制约和不利影响,将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努力
未来的网络是云计算,即把更多的计算能力提到云端。比如我们在汽车上装了一个全球定位系统,以后就可以直接与云端沟通,想要到哪里去,显示屏就会收到来自云端的信息,告诉你哪条路畅通、哪条路堵塞,建议走哪条路最好。总之,未来网络无所不在,信息与通信技术将把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引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将生活在包含嵌入芯片、传感器和智能系统的各种设备包围之中。由于网络在提供信息、服务、关怀和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更多风险,因此人类社会上升到信息社会阶段以后,社会观念和伦理道德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这需要政府主导下全社会共同努力。
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飞跃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强大的传统(平面)媒体团队身旁,正涌现出一支新力量——网络媒体,他们的声音正和谐地交融于我国文化传播的主旋律中,合奏出美妙的乐章。网络信息社会必将给我国文化传播事业加盖上鲜明的时代标记,而网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将长期比翼双飞,互相补充,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作者胡启恒为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文摘编自作者在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上的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