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典型人物策划 力求真实准确 典型人物是真实、立体、血肉丰满的先进人物。那种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塑造十全十美的“高大全”式的典型,把一个原本真实的典型弄得完美高尚得失真了,只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真实性是产生感召力的源泉。 1997年,新华社记者到大庆油田采访被誉为科技战线 “铁人”的王启民。去之前,这个典型已经在当地报道过。面对中央新闻媒体记者的集体采访,王启民说了这样一句话:谢谢大家,我也要向王启民学习。 王启民向王启民学习?开始时记者还不太理解,细细品味便感到,他的潜台词是:新闻报道中的王启民是理想化的王启民,我也要向这个王启民学习。 王启民的话给记者很大震动。新华社记者商量,一定要单独采访王启民,一定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在单独采访过程中,王启民袒露了很多心声。他说,在事业与家庭不能兼顾时,他选择事业是正确的但也是痛苦的,比如母亲病危,妻子回老家生产等等,他都没能及时赶回去。在“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年代,每一个大庆油田的技术骨干遇到这样的事,都不会当“逃兵”。但选择不等于无情。 王启民托人照顾妻子,托亲戚照顾母亲,还怀有忙完这两天就回去的心理。谈起这些经历,王启民仍有深深的遗憾。记者在采写主打通讯《科技战线的“铁人”王启民》时,还采写了《“铁人”家人话“铁人”》、《“铁人”的遗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王启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在《“铁人”的遗憾》这篇稿件里,记者用了三个小标题,写出了“铁人”的另一面,包括“我爱人才,却没能完全留住”、“我爱妻子,却没能完全尽责”、“我爱父母,却没能完全尽孝”。结尾写道:抚今追昔,王启民哽咽着说:“我不是个孝子。”说完,缓缓地低下头,久久无语……记者觉得,这才是真实的王启民、可信的王启民。 典型人物必须真实,还须准确。这里的准确是指定位准确,就是寻找重大典型人物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挖掘蕴藏在典型人物身上最本质的特性。只有定位准确,才能真实地再现典型人物风采;只有定位准确,受众才能乐于接受。以徐虎这个典型人物为例,他的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普通劳动者的榜样——徐虎》,以其将本职工作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的高尚境界为主线,准确地再现了他的本来面目;光明日报则认为,“徐虎是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楷模”;而解放日报、文汇报则定位于“九十年代的雷锋”。哪一个最准确?笔者认为,还是“普通劳动者的榜样”更好。 人民日报通讯的作者在采访扎记中写道:“在构思时,我们曾反复商量,徐虎事迹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把他放在什么位置来写?”他是劳动模范、共产党员,在他身上体现了很多先进人物的共同特点。徐虎不是雷锋简单的重复。他们也想从“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的角度去表现徐虎,但这样写似乎不符合他的身份,因为他毕竟不是党的领导干部。有人认为可以把徐虎写成新时期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但他们认为徐虎只是一名房修工,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做文章,难免有些牵强。相反,把徐虎放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去写,倒更能准确地反映这个典型人物的本质特点。在这里,作者对人物定位思考深刻。在他们笔下,徐虎真实地立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