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聚焦 > 正文

观会 | “硬”新闻“软”着陆,聚力共振时刻

2020-06-03 08:59:43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守正创新:融合报道创意不断

为全面呈现和及时解读全国两会的重点议题等内容,中央主流媒体除了在报道中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外,也在节目形态,特别是探索融合报道方面不断守正创新,涌现出不少创意类、解析类媒体作品,从多媒体角度丰富和完善媒体的融合报道策略,展示了我国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虽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较短,但仍然赢得了37次掌声。新华网不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节,而且在第一时间推出了“2020政府工作报告的共振时刻”专题报道。选择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获得掌声的事实作为切入点,运用5G+AI声像分析技术对声音和文本进行多维度分析,告诉受众哪次掌声持续时间最长,哪次掌声能量值最大,哪次掌声最受关注,以此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话题的关注度和对国家发展的期待,既实现了对政府工作报道的权威解读,也为受众带来了明显区别于传统文本解读的“新奇感”,用新奇的方式实现了“硬”新闻的“软”着陆。

有“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的《民法典》也是今年全国两会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5月22日,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创意类H5《伴随你一生的百科全书》和3D动画大片《当哪吒遇上民法典》,将民法典草案中的具体细则置于具体场景中,通过与动画相结合,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民法典》的抽象条文以及与公众生活间的紧密联系做了清晰的阐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充分发挥专业记者力量,《新闻1+1》推出两会特别节目《两会1+1》,演播室主持人董倩梳理和提问,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进行分析和解读。《主播说联播》推出小栏目《“海”想说》,由全国政协委员海霞在会场带来参会观察和感受。委员兼职记者的报道方式,不仅使公众进一步了解代表委员们的履职故事,而且提供观察两会的新视角,带来思考问题的新角度,让公众真正地走近两会,实现了对两会的近距离观察。

“云上”互动: 彰显两会“全民”特色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各家主流媒体充分采用云直播、云访谈、云录制、云上互动等方式,广泛征集公众疑问,邀请各界代表委员、资深专家及时答疑解惑,对公众的关切进行了及时回应。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和云空间的利用,也使受众有了更多观点表达、情感交流和意义建构的路径和平台,进一步突显了全国两会的“全民”特色。

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两会5G云连线”特别直播节目,连线医学专家张伯礼、张文宏谈及疫情新形势;连线全国政协委员白重恩、李彦宏探讨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等热点问题。新华社则联合知乎,邀请代表委员、行业嘉宾共同发起“两会云问答”,钟南山、雷军、姚明、张文宏、雷佳、郎朗首次跨界“云”问答,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网友一起探讨。央视新闻新媒体则在两会期间开启了“晚八点,云上会”特别直播节目,向网友征集两会相关问题,邀请多位资深专家学者对热点进行深度解读,并与网友实时互动,既回应了社会关切,也让公众有了更多表达的意愿和机会,为多元的观点和来自基层的声音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正是在这些台前幕后、网上网下的动态互动中,今年的两会报道不仅实现了网民关切与两会主旨的同频共振,而且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了社会共识,使两会报道成为推进政治民主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武器。(作者高贵武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怡然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1  2  3  


更多>>传媒聚焦
更多>>图说传媒
更多>>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