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插画:李瑞宁 “政治成熟、立场正确、勇于负责;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兼修文化;讲究逻辑、有理有节、善待记者。”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这样概括当下新闻发言人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政务舆情回应的重要环节,新闻发言人始终被置于媒体“聚光灯”和舆论“放大镜”下。然而,当前仍有部分新闻发言人所交出的答卷被民众判为“不及格”:有的遮遮掩掩、欲语还休,敷衍民众关切;有的打官腔、端官样,对记者提问冷眼相待;有的将“无可奉告”“我不知情”作为挡箭牌……上述现象不仅让公众反感,也可能给政府正常工作“帮了倒忙”。 新闻发言人的履职表现反映着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只有练好“能说会道”的硬本事、看家活,才能真正成为知民意、懂民情、应民声的桥梁和纽带。 早发声 避免引发“次生危机” 2015年5月黑龙江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后,哈尔滨铁路公安部门和当地政府近两周的“失声”,导致“上访说”“封口说”“视频剪辑说”等不实言论在互联网持续发酵。新闻发布滞后于政府行为和事态发展,不仅会引发次生舆论危机,还会严重损害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要求确保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 8月,国办又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明确提出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日前,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首次明确重大突发事件回应5小时时限要求。 一方面是政府信息发布“反应时间”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却是部分新闻发言人在业务水平和素质上“原地踏步”。 一些新闻发言人看似及时到位,实际上却是“口在心不在”,有的将新闻发布简化为冷冰冰的工作汇报,面对媒体对稿念、不互动;有的以官话套话敷衍了事,回避关注焦点。“新闻发言人如果受‘报喜不报忧’的思维方式影响,就可能有意识地回避负面信息,从而导致更大的质疑。”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认为,“怎么说”所涉及的技术技巧背后,反映的是观念问题。发言人要树立“互联网2.0思维”,第一不能一厢情愿、自说自话;第二不能居高临下、我说你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