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抗战记者:铁血文章传千古 九死一生为国家 图

2014-09-03 14:34:45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郑德金 何晏  
视频加载中...

宋英:报道群众 依靠群众

□本报见习记者 冉一村 通讯员 于岸青

大众日报社老记者宋英曾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写过多篇典型报道。据老人回忆,当时的那帮青年记者,都是20出头的小伙子,既是战士又是记者。这些人虽然缺乏办报经验,也缺乏斗争经验,却都有一股热情和干劲。靠着这些人,在分局领导下,终于办成了这份报纸。

山东解放区那时刚刚渡过了艰苦的1942年,局势趋于稳定。老人还记得,当时有一首歌在解放区传唱:“困难是巨火,把我们锻炼,我们是坚钢,愈炼愈坚强,困难是我们的,胜利也是我们的,谁能熬过这艰苦斗争的锻炼,谁就能到达胜利的明天。”被日寇敌伪包围的山东解放区物资极为匮乏,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和部队的生活问题,必须发动群众,开荒生产,支援前线。就在这个背景下,大众日报社提出“群众写,写群众”的口号,让报纸充满来自群众来自基层的声音。

宋英当时在莒南县大山前村蹲点,在与群众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发现村民郑信的劳动事迹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他从开荒、纺织、带动群众等多个角度先后写了6篇报道,《大众日报》还就此特别刊发社论《学习郑信,培养更多的郑信》,从此郑信的事迹传遍了解放区。

宋英老人不会忘记,他们的报道内容大多来自群众,而报社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群众的帮助与支持。由于根据地缺乏物资,油墨、纸张、铅字等都是通过地下党从济南、泰安等地历尽曲折弄来的。有一年夏天在转移的时候,铅字装在一个箱子里,放在小车上推着过河,没想到碰到河里的石头,小车一颠簸,箱子翻到了河里,铅字全都撒了出来,一个个铅字散落在河中,而转移的时间又很紧张。得知这一情况后,村民们跳到河里捞铅字,把铅字一个一个地全部捞了出来。

更多>>传媒聚焦
更多>>图说传媒
更多>>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