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安林:把事实客观记录下来 □本报见习记者 冉一村 通讯员 肖芳 今年93岁高龄的安林(又名党鉴民),是大众日报社创刊时的4位记者之一。在《大众日报》创刊号第4版上,就载有他的一篇文章——《沂水县妇女救国会成立大会速写》。前一段时间,老人摔伤卧床休养,在病床上又回忆起那段艰苦而又激情似火的岁月。 “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安林也与同学一起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同年冬天,他被送往沂蒙山区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 “就是这个时候,《大众日报》准备创刊。我之前喜欢写墙报,于是就被抽调过去。”安老认真地说道,“当时我还只是见习记者,还称不上记者。” 谈起创刊号上的那篇文章,老人说:“当时妇女能从家里走出来已非常不易,况且那么冷的天,她们100多人虽都是跛着小脚,却从沂水赶到王庄,一路高山峻岭的,真没想到她们的觉悟这么高!我所做的就是把这件事客观地记录下来。” 老人说,在《大众日报》的工作经历带给他深刻影响。安老讲述了一件他和当时《大众日报》总编辑匡亚明之间有趣的事:“匡亚明写了一篇社论,让我校对,我很认真地校了好几遍,没想到见报后,‘互相’印成了‘相互’。当时匡亚明住在王庄,我住在印刷所,匡亚明就给我写了一封信:‘鉴民同志,我们共产党人讲究认真二字,工作一定要加强责任感。’我觉得自己不可能出这个错误,又跑到印刷所去调查,原来是印刷工人在制版时,不小心掉下来几个字,制版工人自己也有些文化,就重新排了版。”安老说,正是在《大众日报》紧张艰苦的环境锤炼和为大众服务的理念熏陶,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难忘的战地记者生涯中,安林和无数奔走在抗日阵地的记者同仁一样,始终紧握自己的笔,艰苦卓绝地进行采访报道工作。他们那用血与火所凝结成的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斗志,也为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留下了一页页珍贵的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