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于渤:难忘新闻的力量 □本报见习记者 冉一村 于渤(右二)参加革命前与同学合影。资料图片 “抗战时期是艰苦,可是现在想来也没有什么太特殊的,我们每天也就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已年愈九旬的于渤老人提起抗战时期的那段岁月,质朴的话语透着一种平静与淡泊。 1943年,于渤和同学姚明等相约奔赴抗日根据地做战地女记者。到了根据地后,由于爱好文艺和写作,时年23岁的于渤被分配到《大众日报》通联科做内勤记者。 当时的于渤觉得自己的这个工作太按部就班,不能接受生与死的考验。但在老同志的教育下,她慢慢明白了,通联科是党的耳目,当时许多重要情况都是通过通联科反映给领导的。比如,根据地的秋收工作,是从日伪的老虎口里抢粮,要快收、快打、快藏。但是报社所在的南高庄收粮工作进度慢,群众没组织起来。于渤就写了个稿子报道他们动作不快,希望抓紧。“这一登报,村里干部可着急了,一下就把他们的工作推动起来了。”说起报纸的影响力,于渤评价为“威力无穷”。 当年的编辑部条件艰苦,冬天柴不干,一烤便满屋子烟,熏得人直流眼泪。于渤等通联科5个年轻同志凭着抗战热情,在小小的油灯下每天忙碌着自己的工作。油灯不能太亮,因为要节约油。字不能写得太大,因为要节约纸。笔倒是取之不尽,买个蘸水笔尖插上高粱秸秆做笔杆,到处皆有,粗细随意造。 1944年秋,于渤离开了《大众日报》,到《大众日报》的发行部——战时邮局创办的《山东战邮》工作。据于渤老人回忆,《山东战邮》虽然是1942年创刊,但当时的工作条件很差,连一台油印机也没有,仅有一个钢板心、一支刻板的铁笔、一个油滚子,还有油墨和蜡纸之类,行军时全部自己背着。 那一段峥嵘岁月已渐渐远去,当年奔忙在连天炮火中的青春少女,如今像平凡老人一样行走在北京街头。但他们曾经的战斗经历,却被历史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