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雷行:采访路上,两颗手榴弹同行 □本报通讯员 杨康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我和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一样,毅然到延安抗大,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中。”8月31日上午,湖北日报社原社长雷行讲述了他在晋察冀边区做战地记者的经历。 1938年8月,几经周折,18岁的雷行抵达延安,进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晋察冀通讯社,正式成为一名记者。后来,晋察冀通讯社与《晋察冀日报》合并,雷行就成了晋察冀日报社的记者。 边区常有敌人扫荡,每次出去采访,雷行总是挎着两个手榴弹,“遇到紧急情况,一颗炸向敌人,剩下一颗与敌人同归于尽。”雷行笑着说。幸运的是,尽管他曾无数次遇险,最后都化险为夷。 以晋察冀边区为阵地,雷行奔走在抗战前线。1940年春节过后,雷行前往雁北地区(平型关、雁门关之间)采访,目睹了日寇占领之下,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的惨状。此后,雷行撰写了揭露敌人罪行的报道《敌寇的寓禁于征》,引起巨大反响。 1942年,雷行被派往晋察冀一分区做特派记者。其间,他采写的讲述一分区徐水县张瑞同志创办供销合作社,粉碎敌人企图蚕食抗日根据地阴谋的《张瑞合作社》一文,引起了晋察冀边区领导和党中央的重视。延安《解放日报》还就此发表社论,赞扬他是“把群众的经济利益与群众的爱国主义结合起来的典范”。 1943年春,日寇对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一分区驻地易县狼牙山周围是其重点之一。“日寇撤退之后,我第一时间赶回菜园村,目光所及皆是断壁残垣和跪在亲人尸体旁哭喊的群众。”日寇的暴行,让雷行激愤不已,倚靠在烧焦的土墙边,他奋笔写下了控诉日寇罪行的长篇通讯《血海深仇狼牙山》。该通讯先后被《晋察冀日报》和当时延安的《解放日报》、重庆的《新华日报》刊登。1944年,总政宣传部在《苏联的军事宣传与我们的军事宣传中》对该通讯予以表扬。 如今,94岁的雷行依然笔耕不辍,每天忙于写稿和搜集资料,为明年出版的回忆录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