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抗战记者:铁血文章传千古 九死一生为国家 图

2014-09-03 14:34:45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郑德金 何晏  
视频加载中...

刘江:还保留着当年的铅板

□本报记者 洪玉华

在《胜利报》、华北《新华日报》等报纸做编辑记者的山西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刘江今年已经96岁了。

8月30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打通刘老先生家电话的时候,电话里的他听起来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刘江说,《胜利报》就是在他的家乡山西和顺县创刊的。1938年4月初,日寇对晋东南地区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荡战。当时的中共晋冀特委书记陶希晋就在反扫荡胜利结束后,提出要办一份报纸。陶希晋请求朱总司令题写了“胜利报”3个字。当年5月1日,《胜利报》就在和顺县城边的园街村诞生。

《胜利报》是在被敌人彻底毁灭的一片废墟中诞生的,主要的内容就是抗日。《胜利报》要闻版是战斗版,反映战斗情况。第二版是群众版,报道地方建设、政权建设、民兵建设和文化建设等。第三版曾经办过副刊,刊登一些短篇小说,后来变成了文化版,刊登一些小通讯,文章大多都是短小精悍的。

“那个时候可不像现在,有手机、电脑这么多先进设备。那时候没有任何文化生活,就这么一份报纸,大家获得战斗信息、阅读文章都得依靠这份报纸。”刘江说道。可是却不要小看了这份在炮火中发行的报纸,在刘江著的《烽火摇篮曲》中,记者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1938年冬到1940年秋,《胜利报》上曾开辟过两个连载的小专栏,一个是中篇小说《笼中鸟》,一个是连环画《毛三爷》。当时除了文字稿件特别拥挤的个别情况外,每期《胜利报》上的二版下栏,总要有四幅《毛三爷》的连环画与读者见面,宣传当时党的放手发动群众,大刀阔斧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

在那个每天面对无数艰难险阻的战争年代,刘江和他的同事们,为了办好报纸想尽各种办法。报纸版面要力求花样、图文并茂,照相制版却根本办不到。于是报头、专栏、题头、插画都用来丰富版面。刘江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小小的美术点缀,都具有政治意义,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日的心情和战斗精神。”

刘江告诉记者,他至今还保留着一套当年印制报纸的铅板。在这个小小细节的言语中,记者感受到,他对当年战斗生活的深厚情感。

更多>>传媒聚焦
更多>>图说传媒
更多>>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