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1 太行山里结缘没眼人 清晨无风,但寒彻入骨。山崖下的石暴村仅余下两户人家,其中一户就是已故盲艺人肉三的姐姐家。亚妮所拍的纪录片《姐姐》,就是记录姐姐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恩恩爱爱,讲述亲情的本分。姐姐一家6个盲人,在过去的岁月中,盲人跟着盲宣队讨生活,家里全靠姐姐打理。 身材高挑的亚妮,那天穿一件桃红色连体羽绒衣,在灰蒙蒙的山野格外醒目耀眼。被亚妮称作姐姐的老妇人,见她进来,用方言熟稔地打着招呼:“来咧,吃咧没?”“在县里吃咧,给你带了些点心。建林咧,让他试试这羽绒服。”亚妮也操着土话,与姐姐拉起家常。13年过去,亚妮与这方土地早已难舍难分,与这些质朴的山里人亲如一家,为此,左权县政府授予她“荣誉左权人”称号。 如今,姐姐家只剩下大儿子一个盲人, 50岁了,因心理残障拒绝与人交流,生活无法自理,春节那几天,亚妮每天坚持训练他走路。起初他不敢站立,整个体重压在亚妮身上,后来可以抱着亚妮的腰慢慢走,摔了不知多少回。亚妮为建林喂饭,怕烫着,自己尝一口再喂他一口……有一天晚上,亚妮正和姐姐在炕上说话,一个中年男声传来:“好赖过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闹红火……”以为睡着的“哑巴”,破天荒地开口说话了。之后,没有外人时,建林能与亚妮简单交流。 “他虽然拒绝与外界交流,其实心里都明白,就是小时候姐姐太忙,顾不上更好地照顾这个孩子,造成了他自我封闭的心理。”亚妮替建林穿好羽绒服,他抿着嘴唇微笑着,不断晃动双手和头部,用异于常人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喜悦。亚妮用爱,赢得了这个没眼人的信任。 走进左权十余年,亚妮与当地人建立了情意相通、坦诚相待的情感。没眼人口中的杭州女人,早把自己看成是太行山的女儿。 在农村拍摄,吃住问题尚可将就。但上厕所可是大难题,山里人家的厕所都在户外,就地挖个坑,放两块板,臭不说,还没法落脚。没奈何,亚妮只能跑到半山坳去解决,夜里气温达到零下20摄氏度,山风呼啸,黑魆魆,冷飕飕,解一次大便回来,完全冻僵的节奏。 1984年,亚妮从87版《红楼梦》剧组跑出来,参演义父苏里执导的故事片《点燃朝霞的人》。那部片子的外景地就在左权县麻田,她饰演一个叫满妮的村姑,多年之后,一些左权人还叫她“满妮”。2002年,为拍摄“羊倌歌王”石占明,她第二次来到左权,命运竟然如此巧合,就在偏僻乡野,一阵划破天际的歌声回旋,旧祠堂的戏台上,一群没眼人坐在铺盖上向天而歌,如泣如诉,独特干净,欢快悠远,那一刹那,亚妮被感动得失声痛哭。 从此,这群流浪艺人,成为亚妮割舍不断的牵挂,探究盲宣队的历史渊源,记录左权民歌最原生的状态,成为亚妮的文化使命。 以主持文化访谈类节目而著称的亚妮,其实是国家一级导演。她退居幕后,淡出荧屏的原因,一则钟情于纪录片,二则就是在太行山,遇到了这群没眼人。 生于宁波的亚妮,居于“下有苏杭”的西湖之畔,只因为牵挂游走吟唱的没眼人,想以纪录片的形式留下这些宝贵的财富,她用十余年的时光,适应了太行山的凛冽,习惯了粗茶淡饭,甚至比很多当地人更了解左权,更熟稔向天而歌的没眼人。 “我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的渐渐消失,心疼之极,但根本无法阻挡,只能用一己之力,把它记录下来,让后人能找到一点我们祖先的足迹。社会发展的代价实在太大,老百姓齐心协力要快快扔掉‘老东西’挣钱,挣钱,挣钱,但我相信,很多年之后,他们会悲伤的,你我尽力做一点拯救之事吧。”亚妮说,自己一直从事非遗的传播,对没眼人的关注,也同样是一份担当和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