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评论 > 正文

那份勇毅如初

2022-05-11 16:25:5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4月3日,湖北援沪第一批1000余人方舱医疗队和200余人核酸检测队在武汉集结,由湖北省卫健委带队分乘两趟专列,从武汉站出发前往上海支援。而在前一天下午,当集结援沪的号令发出时,一位位医生、护士、院感专家都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请战书”,随时待命,慨然迎接这“看不见敌人”的再次挑战。

当日,作为卫生健康战线的“跑线记者”,我和湖北日报社社会新闻中心的同事们一道,在后方与白衣战士同步投入抗疫中。

虽然,在2020年我曾参加过“武汉抗疫”全程的报道,目睹过许多感人肺腑的瞬间,也见证过许多义无反顾的逆行和温暖人心的善举。时至今日,我依然感佩于这群“白衣战士”的勇毅无畏,感动于这份绝不言退的执着。

其实,他们也深知此行的风险,因为在两年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承受伤痛的荆楚大地上,与病毒“贴身肉搏”。血肉同胞、与子同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不仅是中国医生的使命担当,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

报道第一时间发出后,点击量节节攀升。这让我强烈意识到,受众对权威的新闻报道是有强需求的。这不正是主流媒体积极发挥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增强报道感染力、引发共鸣共情的时机吗?

新闻报道需要及时高效,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虽然身在武汉,但在接下来的新闻策划里,我们紧扣援沪医疗队的工作和所行所感,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

4月6日晚20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第一组32名队员,成建制入驻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浦东新区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作为组长单位,他们与其它湖北援沪医疗队的28名队员联合组队,开启管理W3舱内1300余名轻症患者的第一个“夜班”。这一夜,充满艰辛和汗水。

进舱后不久,大家防护服内的衣服就全部湿透了,随着夜间气温的降低,湿透的衣服又让大家冷得打起了寒战。尽管如此,每一个医疗队员依然尽职尽责、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采访中,我们看到的是睫毛下凝结的汗珠,被汗水湿透的手术衣,还有通宵工作迎来晨曦的背影……

4月7日下午5时许,刚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2展览馆方舱医院出舱的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领队李卫鑫,惊悉父亲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的他双膝下跪,向着家的方向,深深地磕了三个头。“待疫魔驱逐,儿再到您坟前磕头。”为了不影响医疗队的同事,他将自己独自一人关在宿舍,在微信朋友圈,用简短的话语,“隔空”表达了对离世父亲的愧疚之情。

一点一滴,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温暖着。

尽管脸颊已被口罩勒到破皮,头发已被汗水浸湿,眼睛里满是血丝,但他们仍然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地工作着。医者仁心,他们救治的不仅是有了病痛的躯体,还有受到创伤的心灵。用精湛的医术救治患者的病痛,用温暖的微笑照亮患者的心灵,这不正是对大医精诚最朴实、最生动的注解吗?

“本次支援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难忘两年前,上海人民和援鄂医疗队的无私大爱,这一次我们怀着感恩的心驰援上海,一定会尽全力回报恩情。”这样的话语,穿插在节目中,自然、真诚,让感恩、念恩成为一种风尚、一种追求,凝心聚力,鼓舞人心!

作为“疫线”记者,我们不追求大而全的报道方式,而是尽量运用一种更加和缓、更加亲切的表述方式,以近乎口语化的文字,质朴、简洁地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充满了亲和力,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感其情,形象反映出白衣天使们对同胞发自内心的热爱,展示和宣传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