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步伐加快,渠道并不占优的传统媒体拿什么吸引读者、引导舆论?最好的选择无疑还是扎扎实实做内容。 在经济发展遭遇多重挑战的当下,经济报道如何才能高出一筹?关键是要克服本领恐慌,树立精品意识,推动问题解决,传递向上力量,有效服务大局,让外行不觉深、内行不觉浅。 一兼顾两头,寻找最佳切口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揽子帮扶硬举措。这些硬举措能不能不折不扣全面落地?这是对地方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的考验,也是对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一切政策,都要围绕合民意、惠民生来制定和落实。”这就要求报道必须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采用专业化视角讲政策,站在群众角度看政策。 在《总编辑手记》一书中,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提出这样的观点,经济报道“应该抓住两头,一是中央这一头,即宣传、解释好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最大限度地使广大群众了解中央每一个重大决策的内容、意义以及这些决策在贯彻中、在群众中具体化的过程、情况和问题,特别是这些决策与国计民生(尤其是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关系;二是群众这一头,即要经常地抓住和回答群众在经济生活中最关注的、议论纷纷的问题,给予正确引导,并帮助解决。抓住这两头,就可以把权威性、指导性与群众性、可读性结合起来,把经济报道搞得有声有色”。 怎样把好政策送到群众心坎上?人民日报依托专家智库打造的“政策解读”栏目接地气,群众看得懂、记得住、信得过、用得上,已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 福建日报创新思路,兼顾两头,策划推出《政策连线》,改用谈心的方式,把政策放在动态的落实过程中加以考察。对此,有专家点评:“福建日报《政策连线》专栏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依靠深入群众,遵循新闻规律,写出生活气息,开掘思想深度,不靠照本宣科,也不居高临下,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给人启迪,让人感动。” 经济报道如何做到既好看又有价值?关键是寻找党心民意的共鸣点。 疫情之下,经济重镇泉州还好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泉商有何作为?带着这些疑问,福建日报记者与企业家面对面,发现他们真的不容易、真的了不起,防控疫情与加紧生产两手抓,还不忘捐款捐物、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彰显了民企的活力、韧性和担当,带着满满的感动,从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落笔,推出报道《我们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2020年新冠疫情刚发生时,恰逢春节,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大批量生产红外镜头的订单,立即派车接员工返岗。更可贵的是,虽然当时人力成本、物料成本等急剧上升,但公司毅然决定,按原价提供给下游企业。正是凭着这样的责任心,企业拧成一股绳,创新迈大步。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这家公司考察。一年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催收出哪些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记者跟踪报道,采写出《不问“出身”,追“光”创新不止步》,文中既有大开大阖,又有细节描写,写出了人情味,写出了新气象。 二 回应热点,传递向上力量 有看头才有嚼头。2016年底,因一则访谈视频广泛流传,让汽车玻璃企业福耀集团及其董事长曹德旺陷入了“福耀赴美设厂,曹德旺跑了”的传闻当中,引发广泛关注。 真相到底如何?福建日报记者实地采访发现,福耀“走出去”是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坚定行动,于是撰写了切中时弊的深度报道《福耀定力——一家龙头民企的实业坚守之道》,用福耀实打实的发展数据拨清了迷雾,还为振兴实体经济提供了“福耀定力”,起到了及时发声、正本清源的作用。 新闻是一种眼光,有什么样的眼光才能发现什么样的线索、写出什么样的新闻。尤其是做经济报道,更是技术活,没有“两把刷子”是行不通的。要想有力地回应热点,就要强化新闻敏感,学会沙里淘金,用冷静、客观的笔触真实记录,把有利因素说透,把不利因素说够,以思想深度取胜。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财经记者的看家本领,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经济报道能不能成为精品,考验的是学习力、领悟力、判断力和执行力。 提起福建鞋,人们首先会想到泉州,是因为泉州鞋业闯出了一条品牌路。同样起步早、基础好、链条完整的莆田鲜有人知,则是因为当地4200多家鞋企走代工之路,缺少响当当的品牌。当国际品牌的代工订单逐渐向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转移布局,莆田鞋业怎么办?如何摆脱路径依赖?从“莆田制造”到“莆田创造”还有多远? 今年3月底“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福建日报记者以此为题眼,撰写出有创见的锐评文章《莆田鞋创牌,走出路径依赖》,并开出“做研发、做设计、做营销”三剂药方,说理透彻,针对性强,发人深思。 三 解剖麻雀,报道希望所在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出现了一些超预期变化、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各地如何应对新挑战、走好共富路?这也是给主流媒体新出的一道考题。 2022年3月18日起,浙江日报在头版重磅推出的“共富大赛道”栏目就很典型。但看栏目名称,一个“赛”字就传递出“爱拼才会赢”的味道。 正如编者按所写:“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浙江的使命担当。‘共富大赛道’聚焦‘七个先行示范’7条跑道,反映各地争先赛跑推进共同富裕的新举措新亮点。” 浙江共富故事具体怎么讲?开篇之作《台州千名技术工人成股东》就是吸睛的好新闻。 这篇报道的背景是,前一天,台州长鹰信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向124名激励对象授予股票期权,激励对象中技术工人占比相对去年提升了4.5个百分点。 其实,类似做法在民营经济大市台州已有实践。据统计,2019年以来,台州市享受股权激励的技术工人已达1250人。 而今,记者采用新闻性很强的消息体,从“共富”角度切入,再次聚焦台州率先探路技能人才股权激励机制这一务实做法,报道意味深长,颇有建设意识,读来依然如沐春风。 技能与收入正向匹配不够,造成企业招工难、流失率高,这看似台州的个案,实则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普遍性。比如,制造业发达的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遇到了同样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台州解决得好,蹚出共富路,对其他地方就有启发意义,新闻价值随之凸显。 国内疫情近期多发,如何帮中小企业纾困?既要实打实,更要心贴心。中小企业在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眼下日子普遍不好过。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当你去中小企业实地走访后,就会感同身受。如何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纾困解难与激发活力并举,既要顾当前,又要利长远。 2022年4月1日,人民日报经济版的“经济聚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栏目推出《青岛推广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报道将镜头对准了“融资难”。 观念一变天地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青岛尝试将银行承担100%贷款风险转变为保险公司、银行和担保公司三方进行风险分担。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模式自开展以来,共为2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82笔,共计13.67亿元。采访中,记者着眼于静悄悄的变化,在小荷初露尖尖角时发现了大趋势,满腔热情扎进去进行报道,报出了希望所在、出路所在。 四 闻风而动,出新才能出彩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好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做经济报道,更应该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在一线触摸新时代的铿锵脉动,做时代的瞭望者,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引发会场内外的强烈共鸣。 为端稳粮食饭碗,各地都在积极行动。破题的路径何在? 出新,才能出彩。2022年3月15日,福建日报以宁德掀起抛荒地“认领热”为切入点,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上做文章,以《支部想法子 守好“米袋子”》为题,从“认领抛荒地 耕田有‘保姆’”“干部带好头 村民有劲头”“大手牵小手 复耕齐步走”三个层面抽丝剥茧,以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央精神在地方落实情况娓娓道来,直观质感,入情入理,耐人寻味;4月10日,福建日报又推出《产粮大县如何念好“粮食经”》,围绕“生态耕种、种粮托管、藏粮于技、精深加工”等角度展开,解码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三明做法,这样的经济报道深入浅出,既有指导性又有现场感,给种粮大户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跟紧,才能贴牢。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三亚考察调研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经济日报行动迅速、先人一步,4月12日就在头版推出近万字的产业调研深度报道《种业问题调查》,文章开头抛出三个问题,即“种业发展水平怎样、难题在哪,如何补短板、强优势,怎样控风险、促振兴”,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记者激情写作,随即又将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的“中国种业之问”引出来,这样的结构安排,环环相扣,直抵人心,实际工作者读后会觉得很解渴,对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会打心眼里认同。(作者树红霞系福建日报社记者) 本期编辑:孙辉刚 刘胜男 张君 本文转自“中国记者”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为“经济报道,如何让外行不觉深、内行不觉浅”,有删减。转发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