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评论 > 正文

国家级展会报道如何创新出彩

2022-05-11 15:25:3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北梦原   

作为我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交流主场活动,三大展会主题宏大、话题高端、领域专业。对于大部分媒体而言,对这类重大经贸活动的报道必须突破经贸报道的限制,联通国计民生,联通展会内外,以更加多元的报道视角,展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改善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为深化国内国际市场联通,我国先后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形成国家级展会“矩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展会,三大展会不仅为推动经贸合作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广阔舞台。围绕展会,数百家媒体、数千名记者形成强大的传播“矩阵”,解读展会传递出的扩大对外开放鲜明信号,展现中国市场的生机与活力。


对于媒体而言,此类重大活动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有利的窗口,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展会上,展商展品横跨技术装备、日用品消费品、食品农产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等多领域;展台背后,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等多个链条浓缩汇集;展会之外,政策与产业、国计与民生、国内与国外等多个语境重叠。同时,在国家级展会常态化举办的背景下,报道如何出新出彩也成为摆在媒体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这些挑战,各媒体不断深化报道主题、努力拓展报道视野、持续创新报道形态,多维度、多平台展现各展会盛况,多层次、多方位呈现中国市场魅力。在一系列经贸平台上,媒体对重大活动报道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深化报道主题,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平台,开放是三大展会最突出、最重要的主题。在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三大展会有了不同于一般展会的报道价值。这类重大经贸活动主题鲜明而宏大,对报道呈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开放与合作主题,中央、地方和行业媒体以权威评论、深度报道、故事特写、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阐述和剖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毫不动摇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时代内涵、深远意义和重大价值。


主流媒体立足内容优势,纷纷提前谋划,以全面、深刻的评论对展会主题进行集中呈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之前,《人民日报》推出系列评论“迈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中国’”,系统回答如何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等问题,带领读者展望新时代的“开放中国”。


同时,各媒体的主题表达突破了“自上而下”的叙事模式,逐渐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渗透。在政策层面之外,越来越多的报道从产业、市场、个体等不同层面切入,通过生动特写以小见大,为“开放”大主题寻找具体的落地情境,主题呈现更加鲜活灵动。《经济观察报》的报道《“进博会”场馆外的参展商守候在中国市场的“入口”》,把目光锁定在了无法进场却不甘离去的展商身上,“这些采购商正守候在巨大中国市场的门口,等待时机蜂拥而入”,以个体刻画生动展现了世界对中国的热切期盼。


此外,面对开放这个不变的大主题,媒体紧扣现实背景变化,使报道主题不断延伸。在获得更强的现实针对性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读者对开放内涵的理解认识。中新社的观察《疫情之下,进博会为何“新人”扎堆?》,结合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从侧面讲述了在全球经济因疫情萎靡不振之际,率先企稳回升的中国市场所发挥的“避风港”和“稳定器”作用、展现出的巨大吸引力,让“深耕中国是企业的明智选择”更具说服力。


拓展报道视野,联通国计民生


作为我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交流主场活动,三大展会主题宏大、话题高端、领域专业。对于大部分媒体而言,对这类重大经贸活动的报道必须突破经贸报道的限制,联通国计民生,联通展会内外,以更加多元的报道视角,展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改善的重要意义。


自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以来,随着国家级展会“矩阵”的不断丰富,各媒体报道视野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报道将展会上密集发布的经贸政策、浓缩的经贸合作交流投射到更具体、更日常化生活化的场景中,报道链条不断延展、信息含量不断提升。展会展商展品在多元视角的观照下,也获得了更直观、更生动、更立体的呈现。


经历了数次重大展会活动之后,各媒体的产业视角进一步打开,报道链条日渐突破时空限制,向产业上下游延展,专业性明显提升。上观新闻的《从一杯小小的咖啡,看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以一杯咖啡为切入点,通过梳理上游生产交易、下游咖啡连锁以及消费终端的变化,对进博会带来的贸易升级、产业升级和开放升级进行深度还原,原本陌生而遥远的经贸活动瞬间变得触手可及。


在持续提高专业报道水平的同时,各媒体发力民生视角,提高报道的服务性,进一步拉近了高端展会与百姓生活的距离。在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报道中,央视新闻推出“‘云’逛消博会”,通过镜头带领观众“在线”寻宝,“推销”展会亮点,对接百姓品质生活需求,生动诠释了消博会精品消费主题。


此外,各媒体结合自身定位,从科技、人文等视角出发寻找报道切入点,进一步丰富了展会的报道层次,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光明日报》的组合报道《世界那么大 来进博会看一看》,以进博会国家展台为报道对象,聚焦各贸易伙伴国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特色物产,挖掘国际经贸合作背后的文化元素,使得展会报道层次更加丰富。


创新报道形态,升级内容形式


作为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公共产品、全球经贸合作交流盛会,三大展会精品荟萃、万商云集。展会上一大批尖货潮品吸睛能力一流,一大批引领行业的龙头企业也自带传播热点。报道对象“高精特新”的属性,为融媒报道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空间。


从报道情况来看,各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传播声势日趋显著,传播影响力持续增强。新颖的话语表达、新技术应用、新形式呈现赋能媒体升级内容形式、创新报道形态,多渠道、多平台的传播格局进一步优化了重大活动报道的宣传效果。


在媒体融合转型的大背景下,各媒体在内容形态和话语方式上不断创新,报道叙事对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的适应性日渐增强。《工人日报》的《从京交会到服贸会,名称改变的背后有哪些不变?》原本是一篇普通开幕侧记式报道,然而报道创新话语方式,对展会名称变化背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进行回顾和展望,以更加适合移动传播的叙事表达获得了广泛关注。


随着短视频、H5、直播、Vlog等新的报道方式成为表达常规,各媒体的融媒报道内容形态不断强化升级,报道者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显现。在新华社的进博会报道中,许杨Vlog打破常规,采用网络流行的“吐槽体”,以高语速、诙谐化的语言进行解说,并以被“毙稿”作为统一结尾,成功“出圈”,网友惊喜地感叹主流媒体“有那味了”。


在表达方式和内容形态创新升级的同时,各媒体利用国家级展会平台拓展新技术应用。5G+4K/8K、VR/AR、AI主播等一大批新技术在“实战”中得到检验,进一步提升了媒体报道的生产效率和传播效能。


从总体上看,各媒体对三大展会的报道,坚持内容深度、权威,兼顾传播渠道创新、表达方式新颖,构建起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传播格局,持续扩大重大经贸活动的传播影响力,为国家级展会“矩阵”更好发挥融通内外、合作共赢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作者北梦原 单位:工人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