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研究 > 正文

郑庆东:推进经济日报深度融合发展 构建新时代全媒体传播格局

2021-11-22 17:37:3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郑庆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经济日报社明确提出“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思路,出台融合发展五年规划,围绕“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目标,锐意进取,稳打稳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增强,主要新媒体账号用户粉丝已达1.4亿。

深度融合发展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捷径可走。多年来特别是近一年多来,经济日报社在融合发展征程上,顺应大势,立足实际,从“策采编发推馈评”全流程发力,优化机构设置、理顺体制机制、强化技术赋能、做强优质内容、加大推广力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今年先后举办了“春节七天乐”全国新闻摄影大赛、“记录小康生活 见证时代变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短视频征集活动,参与人数近3万人次,多个产品成为爆款,累计总播放量逾10亿次,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

适应融合大势 优化整合机构

新闻单位的组织架构,是新闻生产、流程运转、部门设置及职能规划等的结构依托,也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组织架构适应融合大势,设置合理高效,就能激发资源潜力,释放新闻生产力。

2020年10月,经济日报编委会经过充分调研,细致谋划,迎难而上,推动新闻生产组织架构的调整与优化。

指挥体系上,取消原来由编委会一名成员单管新媒体业务的指挥架构,转变为编委会整个班子都负责融媒体业务,每月轮值编委负责全媒体调度,社长兼总编辑就是全媒体总负责人。所有编委都逐步向全媒体传播转型,既指挥报纸,也指挥新媒体。这种指挥体系,弥合了此前融媒体生产在管理、机制、流程、产品、空间上的割裂状态,形成了人人参与的局面,融合发展“局外人”“旁观者”越来越少。

部门设置上,改变以往总编室、新媒体传播部分设各自为政的组织架构,将两个部门深度合并、完全融合,组建成立全新的全媒体总编室,原新媒体传播部专门负责音视频制作。全媒体总编室在业务上打破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界限,一支编辑队伍服务报纸、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第三方账号等全媒平台,负责所有渠道、终端。记者部、评论理论部、综合采访部、产经新闻部、财经新闻部、国际部等其他采编部门也同时转型为融媒体业务部门,负责对应领域的全媒产品生产。编辑部所有采编人员全员转型,既负责报纸采编,也负责新媒体业务,人员流动轮班上岗,基本实现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生产流程上,重塑“策采编发推馈评”流程,将深度融合发展理念贯穿新闻生产全流程、各环节。建立评论工作委员会、深度调研报道工作委员会等机制,由编委会统筹评论理论、深度调研等重点内容的全媒策划、采写、编辑、制作与传播等全流程、一体化运作。从全媒总编室、新媒体传播部、中国经济网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融合推广办公室,专司优质内容在各重点传播平台的推广工作。同时,特别强调主动策划、一体策划和全媒策划,将策划工作嵌入融合报道始终。

改革体制机制 畅通全媒脉络

经济日报编委会决定,以新闻客户端频道制改革,作为理顺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突破口。一是因为客户端是以我为主的融媒体平台,内容可控,技术可控,风险可控;二是因为客户端日常运营信息更新量大,决定了客户端需举全社之力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去年底,改“部门制”为“频道+平台制”,突出频道和平台作用,赋予频道和平台更大责任,以更加适应融媒体运行。具体而言,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主要频道由总编室负责运营,包括客户端头条、热点、视觉、企业等频道及总体协调工作。其他频道则由各相关业务采编部门负责,以提升各频道专业化水平。如评论理论部负责理论频道、观点频道,综采部负责政务、科技频道,产经部负责产经频道,财经部负责财经频道,国际部负责国际频道,新媒体部负责视频频道等。

各采编部门结合新的职能定位,以频道制改革为重点,重新谋划任务分工和日常业务,逐步做到“平台专人负责、业务统筹考虑”。日常运维中,各部门坚持内容生产推广“两手抓”“两手硬”。加强新闻的策划性和贴近性,让融合报道既“好看”又“有用”。同时,借助第三方平台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

频道制改革一年来,经济日报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媒产品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优质融媒内容竞相涌现,各类全媒人才尽展所长。

改进优化技术 赋能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作为中央媒体,面对这一新形势,不日新者必日退。经济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强化技术赋能,将之运用于加快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的方方面面。

集成技术成果,对采编系统进行融媒化改造。今年8月,全媒体三期采编系统正式上线,顺利完成两次系统割接。该系统融合“策、采、编、发、推、馈、评、存”等各生产环节,兼具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平台采编生产能力。同时,实现与客户端、中国经济网、中经视觉等8个已有系统的集成对接,有效推进新媒体技术平台与生产支撑体系深度融合。

优化技术路径,加快融媒产品“触网”时效。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同步抓取中国经济网稿件,报纸稿件实现“一次发布,多平台同步”,优质内容的“上网时间”大大提前。经过技术路径优化,经济日报优质融媒产品在各平台的转载量、点击量日渐提高,传播力、影响力明显增强。

强化技术驱动,提高融媒产品制作精细度。结合人工检索和智能工具,持续开展对重点优质稿件传播情况的统计分析,从发稿量、转载量、各端口阅读量、点赞量等多个维度对稿件传播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挖掘数据价值,用大数据分析更好地为采编业务提供改进建议,把握传播规律,引导产品制作,形成传播反馈的完整闭环。

运用技术手段,提升融媒产品传播针对性。主动适应用户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新兴技术,研究用户习惯,摸清用户心理,掌握传播规律,并将相关成果转化为更多受众喜闻乐见的全媒体产品,个性化推送,定制化推荐,实现分众传播、垂直传播、精准传播。

突出经济特色 做优做强内容

对新闻媒体而言,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无论时代、业态如何变化,优质的、独家的、过硬的内容,永远是媒体的“硬通货”。随着传播格局的深刻变迁,内容为王也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包含了“内容+技术”“内容+服务”等形式的“内容+”为王,也越来越成为业内共识。

经济日报突出经济特色,找准自身优势,按照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锚定做经济报道领域的优质内容供应商。在做优做强特色报道上花大心思、下苦功夫,一年来产生了一大批经济特色鲜明、呈现形式多样、受众喜闻乐见、社会反响良好的精品佳作。

突出经济特色,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高地。经济日报是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理应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上有更大作为,有更多担当。在一版显著位置开设“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专论”等理论文章专栏,推出《论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内在统一性》《统筹发展与安全既是方法论更是实践论》等数十篇解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文章,在学习强国等获得积极反响,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指引》阅读量1540万,《深入理解“四个伟大成就”的内在逻辑》阅读量1608万。从7月起,经济日报主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面向全国征集学理性研究文章,以彰显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理论的伟力。目前,已刊发多篇重磅征文稿件。

聚焦各地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主打深度调研报道。经济日报在一版推出“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记”系列深度报道,由编委和采编部门主任带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自2020年12月至今,先后推出《柳州惊奇》《齐鲁不凡》《阿佤新歌》《吉林问粮》《西宁赋绿》《南阳重耕》《威武祁连》等19套深度调研系列报道,并同步进行新媒体报道与转化。该报道获得10多亿次阅读量、近万次转载,其中一些篇目形成亿级阅读量。地方党委政府致函编辑部表达强烈共鸣,许多专家、读者纷纷来信来函表达感想……引发很大社会反响。推出调查版,今年以来共刊发版面136个,刊发调查稿件142篇。调查报道已成为日常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有平台和第三方平台均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集中资源做强评论,引领形成正确看待和引导经济问题的舆论共识。没有言论,版面无魂;没有言论,报纸无神。编委会集中优势资源,推动版版有评论,争取篇篇都精彩。在一版开设“经济论坛”专栏,以“金观平”就重大经济政策、重要经济话题及时表态发声,澄清误解误读,凝聚最大共识。2020年11月3日,蚂蚁金服上市被按下“暂停键”,引发各方猜测和议论。经济日报第一时间在客户端刊发《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彰显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坚定决心》,明确定调“此事彰显了资本市场的严肃性”,并向市场发出明确信号——“各参与主体必须尊重规则、敬畏规则,谁也不能例外”。该短评发出后,4小时内总阅读量超过6000万,打消了市场疑虑,凸显中央媒体正本清源的“压舱石”作用。从去年9月至今,为10多名中青年记者开设“市场监管”“三农瞭望”“科创之声”“国际经济观察”等专栏。这些专栏文章紧跟舆情热点,敢于发声亮剑,形成了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涌现出《再谈恒大“盖楼式”造车》《臆断“中美经济增长竞赛”纯属炒作》等一大批立论扎实、观点鲜明、文风鲜活、说理透彻的优秀评论。其中,《广告法能否啃动“椰子”壳》一文在微博微信客户端及学习强国平台等,阅读量达9000多万。

加大视频转化力度,让优质内容传播得更广更远。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设经济日报、经济日报视点、中国经济网等3个账号,各有侧重,将经济日报每天的优质内容转化为短视频。目前3个账号粉丝量累计达4290万。围绕经济数据发布、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做好经济特色原创音视频产品生产,以逐步形成特色产品生产能力。推出《2020,中国答卷》《百万亿元是怎样炼成的?》《建党百年经济风云录》等重点视频产品,《大城市青年人买不起房、租不好房?住建部回应》等一批围绕社会关注度高的经济热点视频,单条累计播放量均超2000万。

坚持“开门办报”“开门办新媒体”,实现社会效益和传播效应最大化。今年以来,经济日报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先后举办2021“春节七天乐”全国新闻摄影大赛、“记录小康生活 见证时代变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微视频征集活动等。其中,“春节七天乐”征集到参赛作品21800多幅(组),海外投稿达到2000多幅(组),新媒体平台累计阅读量300多万次。微视频征集活动共收到网友视频投稿作品超7700件,相关展播作品全网播放量超8亿次,主管部门称赞,“经济日报积极探索,值得肯定与鼓励”。

坚持转作风、改文风,熟练运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鲜活语言。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员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一年来,经济日报在融媒产品制作中,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无论是标题制作,还是文字把握,抑或是语言表达,都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凭啥说美的只是造了个“寂寞”》《方便之门绝不是偷窥之门》《一元钱“绊倒”大超市》等一大批令人印象深刻的报道脱颖而出。

统筹发展与安全,建立新媒体账号审读机制,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安全底线。对经济日报集团新媒体账号进行梳理整顿,在关停并转基础上精耕细作,打造特色优质账号。从资深编辑中选聘一批审读专家,负责每天监看相关新媒体账号,实现对所有新媒体账号的每日监看全覆盖,保证安全运行。把“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落实到全媒生产运营全过程。

强化全媒传播 高效精准到达

优质的融媒产品缺乏有效传播,也会“养在深闺人未识”。编委会重视融合推广工作,通过设置组织机构、明确推广重点、加大转化力度、研判舆情热点等,提高产品到达率。

建立工作机制,形成推广合力。为集中优势资源,做好推广工作,经济日报成立融合推广办公室,由一名编委会成员牵头,主要负责推广经济日报优质内容,研究各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对接不同平台内容需求,据此制定不同的推广策略与方案。同时,启动全员推广机制,提倡职工在朋友圈、社群等转发优质内容,提升内容传播的精准度、到达率。

经营主流平台,抓住流量平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把手工程,编委会靠前指挥,亲力亲为,加强与主流平台“学习强国”和流量平台“今日头条”的合作对接,为巩固深化合作打下坚实基础。目前,经济日报已和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平台达成一揽子合作方案,将在内容共建、精准传播方面推出一系列新举措。

研究平台特点,创新语言表达。顺应差异化、分众化传播趋势,针对不同平台特点和不同受众关注点,创新话语体系,实现精准传播,提高产品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读性,产生了一批亿次展现量的热点内容。如,《“双减”政策落地,释放哪些信号?最新解读来了》经济日报头条号展现量达1.9亿;在今日头条开设的话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累计阅读量1.3亿。

研判舆情热点,助力新闻生产。融合推广工作机制发挥与多平台密切联系的资源优势,动态掌握平台热点,建立起第三方平台热榜评论响应机制,及时反馈给采编部门。在新闻热点尚未完全发酵前,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发出声音,第一时间抢占舆论高地,取得较好效果。11月2日,针对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经济日报及时发出热评《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一小时内即进头条热榜第一位、抖音热榜第一位、新浪微博热搜第三位,当天阅读量逾2亿次,产生了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经济日报一年来的融合发展实践,给我们不少启示和思考。

首先,融合发展时代更需要“开门办报”“开门办融媒体”。读者和网民中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在“春节七天乐”新闻摄影大赛活动和今年举办的短视频征集活动中,累计征集到2万多张照片、7700多个视频,不仅数量上惊人,还有大量高品质、专业化的作品。这告诉我们,要紧紧依靠读者,让“开门”成为常态。

其次,融合发展时代更需要借力,单枪匹马走不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有“大融合视野”、“跨界思维”。媒体、平台、渠道各自发挥优势,做自己最专业的事情,通过合作使内容生产、分发、传播有机衔接,最终实现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

最后,高质量产品是办好报纸、办好新媒体的重要条件。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提供最有经济日报特色、最有经济日报水准的优质内容产品。今年以来,经济日报以提升办报质量为目标,报纸、新媒体影响力都明显增强。(作者郑庆东系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