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聚焦 > 正文

深入“一线中的一线”还原真实现场

2021-11-22 17:30:49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袁舒婕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纪录片《生死金银潭》:

深入“一线中的一线”还原真实现场

暮色中沉静的东湖,纪录片《生死金银潭》拉开帷幕。旁白缓缓响起:“‘封城’的那一天,就会比较压抑,就把武汉整个包围了,就像隔离起来了。你想一下,他们说金银潭医院是一线中的一线,对不对?都是早期感染的患者。”

这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的纪录片《生死金银潭》。

2021年11月7日,《生死金银潭》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生死金银潭》策划人、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运营三室主编李志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将《生死金银潭》的创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起来就是:“深入新闻现场,用心、专心,才能用镜头讲好反映时代、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

入“红区”深度记录抗疫场景

28分钟的《生死金银潭》是人民日报社制作团队深入“红区”连续跟拍36个日夜、前后打磨49天创作出来的。报道团队不畏艰险、深入一线,直击新闻现场,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与医护人员、病患一起并肩作战。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会副会长徐慨看来,这体现了媒体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为何会想到用纪录片的形式呈现?李志伟说:“当时社交媒体上的疫情信息更多的是以碎片化短片呈现,可以看到一些自媒体拍摄的系列Vlog视频,从个人视角记录身边故事,但来自武汉当地医院核心现场的纪实比较少。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想去制作一部纪实片,哪怕只是留下一些较为完整的影像,去还原和传递疫情防控最真实的现场,这是我们创作的一点朴素想法。”

作为纪录片来说,《生死金银潭》篇幅不长,但徐慨认为其呈现出来的细节非常丰富,表现金银潭医院救治情况也比较全面,“作为记录中国抗疫第一现场和重要时间节点的真实情况,这部片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本价值”。

拍摄过程中,困难远比人们能想到的要多,但制作团队一个个解决了。李志伟回忆:“首先是进医院拍摄,我们报社湖北分社帮助去联系医院,沟通情况,最终一名记者和一名摄影师进入现场,互相配合,采访拍摄,尽最大努力不影响医院救治。其次,金银潭医院收治了大批危重症患者,医院‘红区’是非常危险的拍摄环境,需要我们和院方提前反复沟通细节,充分准备,尽最大可能降低拍摄风险。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是,报社听说我们要去拍摄医院‘红区’,也拿出了一些防护服支持我们。片子最终能得以呈现,是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一个个困难的结果。”

拍摄重点根据实际情况一直在调整。李志伟说:“片中的主人公梁顺是重症监护室护士,他是我们在纪录片前期调研中接触到的人,而耐药结核科医生程文涛和上海市浦南医院护理部主任、支援北四病区的李晓静,则是在拍到一半进程时发现的。我们的拍摄重点也会根据拍摄对象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我们觉得,受众对金银潭医院这类内部曝光较少的医院缺乏了解,也渴望了解。只要用心记录,镜头里的人物都有讲述的价值。”

网友“晴空航迹云”评价该片说,透过镜头,会有一种直观而强烈的感受,处在疫情漩涡中心的医患两点,每一次抢救都是一次遭遇战。“一家金银潭,反映的是全国数万家医院的真实状态,其实每家医院、每间病房,都上演着同样的故事,每名患者都承受着大致相同的痛苦,而每名医护人员又都坚守阵地、拼死抵抗。这些场景单调、重复却又感人至深,无数个场景汇聚成中国抗疫的宏伟史诗。”

“云制作”克制选择镜头语言

前方采访拍摄团队在武汉,编辑和后期制作力量在北京,因为疫情关系,纪录片生产模式也变为“云制作”。李志伟说:“每天,前方记者和摄影师进入医院采访拍摄,传回拍摄素材,后方及时下载梳理。到了深夜,北京的编辑团队和前方通过视频会议形式交流当天拍摄内容,商量第二天拍摄计划。我们每天都会深夜语音通话,打完电话,还有同事把群里的语音电话截个图,一次往往都是几个小时。”

北京编辑团队白天会梳理拍摄素材,也同时做些初步剪辑。“有时,我们也会根据跟拍对象的值班时间,随时调整武汉前方拍摄时间。比如,重症监护室护士通宵值班,前方就会通宵跟拍。那个时候,感觉大家都不知疲惫,实际上非常辛苦。我们就靠着网盘、语音电话和一点默契,完成了这部半小时的纪录片。”李志伟回忆,在打磨纪录片的那段时间,团队每一个人夜以继日,每天如此。

纪录片里很多镜头是真实而细微的,不断出现的武汉方言“爹爹”,46岁的闵女士抓呼吸机想扯掉的瞬间,把医生叫到身边询问治疗费用的爷爷,不放心患者就陪着他做CT不出去的医生……一个个片段让人揪心,让人动容。

38岁的耐药结核科护士张小情在镜头前说:“我们真的没有想过要成为英雄,只是希望每一位患者好。”29岁的程文涛说:“那段时间我手上是夜班,连续3个夜班,每个夜班都有病人从我手上去世的时候,当时就是最无力的时候。当时我心里想的可能就是,是不是就是我的原因,没有救治到位,才让他们去世的。当时心里总是这样想,很懊悔。现在再回想,确实我当时做到了我能做的一切。”这样直接的表达在片子里还有很多……对此,徐慨评价说:“全片采用医护和患者的画面和同期声,没有主观性旁白,用最质朴的近乎白描式的镜头语言,呈现了金银潭医院疫情期间最真实的样子,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冲击力,片子的内容有情有义,感人至深。”

正如徐慨说的,观众从这些平实却又充满细节的镜头里,能够感受到制作团队在拍摄和剪辑时饱含深情,但又克制自我表达的良苦用心。李志伟说:“跟拍36天之后,拍摄团队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一线画面,视频素材量有2TB。我们认为,这些素材都有它独特的新闻价值和史料价值。我们把拍摄的素材反复看过,可以说每个镜头都没放过。不过入选的镜头,我们呈现时也是非常克制的。”

破“圈层”刷屏产生强烈反响

去年3月31日,在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前夕的重要节点,《生死金银潭》正式推出28分钟中文版、英文版,实现了境内外多语种、多版本、全平台、全渠道、全媒体传播,覆盖境内互联网、电视台及境外社交媒体。推出之后,该片马上刷屏网络,仅在人民日报社自有平台,播放总量就超1亿,微博话题“连续36天跟拍武汉金银潭医院”和“生死金银潭英文版”持续占据热搜榜单,话题阅读总数超2.1亿。

在国内,多家电视台主动联系,请求授权转载播出《生死金银潭》。东方卫视2020年4月4日播出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59城收视率达到0.21,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排名第二,上海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至少5次重播。

在境外,《生死金银潭》也产生了强烈的国际影响,在推特、脸书、优兔等境外社交媒体平台的累计浏览量超200万。在推特平台,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账号上观看量超20万,中国驻欧盟使团等账号转载。在脸书平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上海日报》等账号发布,视频点击量超150万。在优兔平台,视频还被众多外语字幕组账号主动翻译发布。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洪杰文对《生死金银潭》的传播效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该片不仅在国内获得热烈的社会反响,更在国际平台引发讨论,成为新时代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在洪杰文看来,以好的新闻内容为支撑,才能实现媒介技术加持下质的飞跃,“该片大量独家原创视频素材,不仅具有独特的新闻价值,更成为了解武汉定点医院真实情况的宝贵史料;扎实的采写造就真实感人的作品,短视频的呈现形式可以将大量视频信息浓缩在较短时间内高密度传播”。

有人说,当今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的时代,兴起一股追求快速、简短、煽情的短视频潮流,新闻纪录片太长了,可能没人看。但李志伟对此有不同看法:“新闻纪录片不会因其严肃性和制作周期长而失去价值。如果说《生死金银潭》看的人还算多,这也是一种尝试和突破。”

时隔一年半后再看《生死金银潭》,李志伟总结道:“只有深入新闻核心现场,内容才能更扎实、事实才能更硬核;故事化的叙事方式,细节会更丰富,情感会更饱满。内容硬核了,渠道铺开了,作品自然能突破传播‘圈层’。”(记者 袁舒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