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评论 > 正文

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播中“破壁”

2021-09-30 17:47:0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刘永平   

浙江富阳油纸伞非遗传人闻士善抖音圈粉80多万

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播中“破壁”

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一路向西,开车要两个小时的路程,有一个位于群山深处、偏僻而静谧的小山村,这是距杭州市富阳区最远的村子,也是富阳油纸伞非遗传承人闻士善的工作基地所在——导岭村。青山环绕处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小村,与古老而低调的非遗手工艺,二者似乎总是和谐而固定地一同出现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然而,打开短视频平台可以发现,这位30余年来打磨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制伞手艺的匠人闻士善,如今还有一个新的身份——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闻士善的抖音账号“闻叔的伞”如今已有80多万粉丝关注,累计近千万的点赞量,无数年轻人被他发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制伞工艺和过程吸引,他的油纸伞单月销售量已突破10万元。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领域“触网”、搭上互联网快车,几乎已成趋势,而兴起于民间、繁荣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当下非遗赖以生存的原生环境已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被消解,而一度“养在深闺”“曲高和寡”的非遗传统文化如何能借一阵东风,顺应时代潮流,在已然相当逼仄的存续空间里走出一条“破壁”之路,让传统文化走出来、活起来、传下去,是传统老手艺的传播者和传承人面临的崭新课题。

从静态到动态,博物馆中历史遗产“走出来”

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中,非遗文化总会带有一些古老、刻板、陈旧的标签,扎根于古老土壤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历史变迁、年代洗礼,往往被禁锢在特定区域的场景中风化消亡,魅力尽失。对于大多数年轻群体而言,它更像是一个静立于博物馆中无趣的“作品”,而非一个从无到有、动态鲜活的“过程”,它是过时老土、陈旧不堪的文化,是与现代生活隔绝已久的历史遗产。

要想打破这种边缘化的形象,让非遗不再是一件难以接近的“展示品”,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年轻群体对它的误解,扭转他们对非遗的刻板印象,进一步鼓动他们了解和参与进来的兴趣和动力。单凭传统的传播方式,还不足以形成向新生代文化受众的渗透力,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使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让他们乐于接受、产生共鸣。

中国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来,相关部门对非遗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大,主流媒体对非遗的宣传也更加到位,而新媒体作为“后起之秀”,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与传统媒体有较大不同,在传播非遗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进行跨时空传播,更能实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静”到“动”,让非遗更可“感”。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加持能够让非遗“看得见”也“摸得着”,甚至“带得走”,由此,非遗文化才能真正从灯光下的玻璃柜中走出来,透过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走进大众的视野里。

从小众到大众,非遗老手艺“活起来”

非遗作为人类历经千百年而传承至今的一种活态遗产,其生命力的根基在于联系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活态性,而让非遗文化“活化”的关键在于人。需要让更多人关注非遗、认识非遗、走近并创新非遗,保持这些古老的文化基因的生命力。

如今,人们通过多种新媒体传播方式,打破传统文化之前呆板的“博物馆”式的存续形态,对非遗进行更加立体、形象、有吸引力的包装和加工,用现代的审美视角与创意手法对静态古老的非遗文化进行凝练,灵活运用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和更具表现力与吸引力的镜头语言,直观表现出非遗文化特征之精髓,彰显非遗之美。

更多年轻群体对传统非遗文化的认知屏障被打破,更多社会力量被唤起,让曾经偏安一隅的非遗文化走向大众,遍地生根。《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10日,抖音平台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1.4亿,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覆盖率达97.94%;濒危非遗相关视频在抖音获赞超1亿次。

从保护到活用,打破时空壁垒“传下去”

在前工业时代,非遗的传承绝大部分是通过师徒制的口传身授来实现的,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模式让非遗的传承难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随着时间流逝、年代更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遍面临着后继乏人、内涵消减、存续空间不足等问题。非遗活起来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它能够传下去,而在现代媒介社会,非遗传承以往固有的时空壁垒被层出不穷的数字媒体技术不断打破,这种超时空特性不仅让非遗能够更加轻松地传播,也能够长久存续传承。

对于感兴趣的受众,只需要打开视频终端就能随时随地学习,传承人和学习者之间交互的纽带无形而便捷,使得非遗的传承性不再那么脆弱,于是现代社会对非遗的传承就不必只追求保护和存续,对非遗品牌的塑造亦不能只存于表面、流于形式,而是要将落脚点放在“活用”上。在现代社会,许多产生于农耕文明的非遗文化已经失去了其诞生之初的功能和价值,与现代生活脱节。因此,新媒体必须重新开发非遗的现代实用价值,使其顺应时代变化,赢得足够的受众和市场,否则非遗传承亦难以长久。(刘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