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聚焦 > 正文

“二度创作”让照片重现历史价值

2021-09-03 11:51:5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杨辉   

2021年5月26日《人民摄影》报第15版,整版刊登了李浙东拍摄的《光阴的故事》,以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原人民日报社图片编辑张蔚飞为李浙东这组照片所写的点评《“二度创作”让图片更具历史价值》,令读者深受启发。

年过七旬的李浙东,是宁波镇海文化馆馆员。他拍摄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摄影作品。《人民摄影》报《光阴的故事》选自李浙东在建党百年之际所推出的《时代见证者——寻访老照片里的100位人物》大型图片专题。

去年,李浙东从几十年里拍摄的老照片中,遴选了具有代表性的100位人物去追踪拍摄。李浙东是用这种“很摄影”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摄影人对建党百年的庆祝之情。他拍摄的这100位人物的人生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2年来的巨大变化,更彰显了百年共产党的丰功伟绩。

李浙东“二度创作”的全新理念也值得关注。因为“二度创作”理念,为摄影,尤其是新闻、纪实摄影,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缺乏深度”的缺陷提供了思路。

我们都知道,尽管新闻照片在形象展示方面有着文字新闻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新闻照片在逻辑说理方面,却存在着与文字新闻无法比肩的短板。因为照片在它所定格的那个瞬间之外,就无法交代出任何形象信息,只能依靠文字予以助力。这也是为什么艺术照片必然有标题,新闻照片必然有文字说明的原因。

由于新闻照片存在这个劣势,所以尽管在理论上,新闻界都承认照片与文字同为报道新闻的两大手段,照片有着文字所缺乏的形象生动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以及在受媒体高管的重视程度上,照片还很难与文字相提并论。也可以说,“缺乏深度”成了新闻照片挥之不去的负面标签。

那么,照片为什么会“缺乏深度”呢?这是因为由照片“瞬间定格”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的。“瞬间定格”,尤其定格的是“典型瞬间”的话,那照片在生动感人、抓人眼球这种视觉效果(表象)上是强项;但再生动的照片,其在交代新闻的前因后果,说清楚事件的逻辑关系等内在意义(深度)上就成了弱项。换言之,虽然照片在吸引人、感染人方面是优势,但在展现人、教育人方面则是短板。

所以长期以来,摄影人,尤其是新闻摄影人,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让新闻照片变得有深度”“如何让照片变得耐看”的话题,努力去逾越照片“缺乏深度”的宿命。

李浙东长期致力“让新闻照片变得有深度”,他累积多年的实践经验,给出的途径是“二度创作”。

所谓“二度创作”,就是以从前的老照片拍到的人物为线索,经甄选后再去釆访、拍摄,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推出的一种摄影方法。试想,如果不是以老照片为基础的“二度创作”,他以前所拍的照片,就可能湮没在故纸堆里了;而现在要进行“二度创作”了,那么以前所拍的那些照片,哪怕是不经意间拍下的照片,它的历史价值就凸现了。

李浙东在浙江首创并成功实践了“二度创作”的摄影方法,探索克服照片,尤其是新闻、纪实照片长期以来在“深度”方面的局限,对新闻摄影的发展很有启发。

李浙东从事摄影工作几十年里,用脑、用心拍下的千万幅照片,凝固了浙江乃至全国、世界的千万个历史断面,其价值非常珍贵。李浙东又是一位真正参透了照片具有历史留真功能和影像文献价值的摄影家。他在边拍摄、边思索过程中,找到了让老照片重焕青春的妙招:“二度创作”。

李浙东今年推出的《时代见证者——寻访老照片里的100位人物》大型图片专题,就是他向摄影、向历史交出的一份业务报告。(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