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聚焦 > 正文

实地探访记录实在变化

2021-09-03 11:43:25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隋明照   

新华社推出“重走天路看变迁”主题报道

实地探访记录实在变化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一曲《天路》,让人们对壮美的西部地区心驰神往。然而,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广大西部地区的人民曾经深受贫困折磨。如今,天路上的同胞生活状况如何,这是许多读者想通过媒体了解的。

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背景下,新华社推出“重走天路看变迁”主题报道,记者们拿着采访本和相机、摄像机,对包括青海、西藏、新疆等在内的西部地区进行实地走访,用文字、图片、Vlog等形式呈现西部人民的真实生活,管中窥豹,突出“变”字,为读者多方位多形式呈现西部同胞的生活变迁。

实地走访捕捉变化细节

在“重走天路看变迁”系列报道中,“走”字体现得非常突出。“记者看到,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内柏油路纵横交错,酒店、民宿与自然融为一体,近一公里的商业街上分布着民族服饰店、手工艺店、小超市、‘双创’基地、石锅鸡等特色餐饮店。”“采访临近结束时,一些社区居民请记者帮他们合个影。虽然来自不同民族,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却是他们共同的心声。”这些现场感极强的表述,读起来非常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让记者的表述更加有可信度。

“变”字则由记者在“走”中捕捉的细节体现出来。《“极地果蔬”飞入高原牧民家》一文讲述了高原上生活的同胞如何吃上新鲜蔬菜的故事,开头点出川西高原流传甚广的说法“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反映出过去这里的人民缺乏蔬菜瓜果,需要依靠喝茶补充维生素。而后文章通过采访,展示出高原农业产业如何发展起来,让新鲜果蔬不再是高原牧民餐桌上的奢侈品。故事很接地气,看起来并不惊心动魄,但这一选题的重要性在于是否能吃上新鲜蔬菜与民生健康息息相关,而且文中通过对比,突出了“变迁”这一报道关键词。

纵览“重走天路看变迁”这一主题下的报道,其实文章篇幅并不长,多在千字左右,但文章内容非常丰富,细节多、故事也多,让文章看起来没有说教的感觉,反而让人感到读起来意犹未尽。而能有这样的呈现效果,与记者深入采访地、用心感受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多样呈现增添报道趣味

“重走天路看变迁”报道中,用Vlog形式呈现的几则报道引人注目。

《海拔4700米的碰拳挑战》十分有创意,记者通过碰拳挑战游戏,用镜头记录了安多县扎仁镇果组双语小学老师和小朋友们真诚、灿烂的笑脸。面对镜头,孩子们虽然有些害羞,但可以和记者用汉语非常流利地对话,有的背诵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有的唱起最喜欢的藏语歌。双语学校的特点,在短短的几分钟视频中得到了生动的注解。

更重要的是,视频展示了高原上孩子们健康积极的面貌,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得到了生动体现。在另外几个Vlog中,记者通过镜头记录下了科迦藏戏表演队和普兰服饰;记录下大渡河今日风光、高原上的基建建设者;《喏,是新疆的味道!》则更是看着就十分“馋人”,和田夜市上酸奶配粽子、肚包肉等食品,新奇又诱人。

“重走天路看变迁”的报道中,“问记者”这一特色互动环节依然精彩。《新藏线Vlog:在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遇见宝藏!》的“问记者”板块,俨然成了西藏旅游经验交流区,“自驾攻略有吗?”“环境怎么样呀?”一个个问题折射出读者对西藏的浓厚兴趣,记者的回答也俏皮可爱,比如记者刘艺回答“有高原反应能去吗”这一问题时说:“高反严重的话,去了可能……也……起不来。”

除了视频之外,“重走天路看变迁”报道中的图片也非常精彩,通过照片,尤其是航拍照片,具有浓郁特色的香格里拉民宿、川藏公路沿途城镇的现代化建设成就非常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今日西部的建设成就。

西部地区的建设成果如何,有哪些变化?对于媒体来说,这是需要去呈现的命题,但要想呈现好,难度可不小。新华社推出的“重走天路看变迁”主题报道中,记者用实打实的走访,展现出了许多鲜活的故事,并用年轻、多元的方式进行讲述,挖掘出经历了从农奴变成公民的四世同堂一家人的故事、三代人的“铁路情结”,通过这些个体化的故事,体现出在党的领导下西部地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但不变的是民族团结和当地同胞对家乡的热爱。可以说,这一主题报道,为当代读者了解西部变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记者 隋明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