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研究 > 正文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需理论和实践相互借力

2021-08-11 12:04:2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杨雯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举办研讨会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需理论和实践相互借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活动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不仅是业界的一项长期性目标,也是学界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师生日前举办学习研讨会,贯彻学习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并就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进程中,理论研究应该紧密结合业界实践,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在内容生产、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这一时代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对此,师生们达成了共识。

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

国际传播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和战略性的工程。如何通过学术研究来促进国际传播实践的有效展开,是新闻传播学术研究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顶层思维帮助我们建构了学术研究总体文明观和大时空坐标象限。”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梦玉认为,“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将国内和国际、对内和对外、中国和世界在思维上对接,在学术想象和逻辑关联层面联系性考虑;只有从总体论文明观、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比较和研究,才能获得比西方话语更为深刻的比较资源优势和文明位势。金梦玉表示,过去我们的传播理论借鉴了太多国外理论,导致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现象,不能很好地阐释中国的实践。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也要做出新改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党报党刊研究中心主任陈作平结合具体工作认为,党报党刊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要围绕提升党报党刊和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学术体系水平展开,努力建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党报党刊为核心,能够适应新时期需要,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报刊理论和新闻理论体系,提高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对于新闻院校而言,人才培养是重要工作。对此,陈作平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必须下大气力做好新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新型国际传播人才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熟悉中国国情,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还要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洞悉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媒体传播规律,只有把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完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大使命。”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红也表示,要加强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致力于培养既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又有国际视野、胸怀全球的专业精英人才。

建立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

当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光有理论并不够,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借力,才能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灿发指出,做好对外传播,要在叙事体系上做好叙事符号的创新,在叙事策略和方式上注重提升,通过多渠道多角度讲述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应实现传播视角的转换,采取一种站在全人类立场上的视角,这将有利于我国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为了破解西方话语霸权,走出去是我国主流媒体的重要使命。”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成员成文胜表示,当今时代传播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环境,为主流媒体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用全新思维,积极谋划,创造机会,勇于发声,建立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

尤其在当前,中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真实、动人、与时俱进的中国故事成为对外传播最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挖掘,来传递中国思想与中国力量,构建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在这一方面,研究中心的多位在读研究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了切身体会。“要注重分众化、区域化表达,精耕细作地挖掘中国实践在多圈层、多领域中的文化内涵,使中国叙事更加灵活地打通各个文化交流场域,尽可能地增加认同感、扩大朋友圈。”2018级新闻学硕士生周鑫桐谈道。

2019级新闻学硕士生曾紫涵认为,媒体尤其是党媒宣介中国主张,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亟须在话语方式上做出转变。新闻报道不只是把传播内容简单地进行“音量放大”,而要适应新媒体圈层效应,“因地制宜”转变话语方式,与大众圈层话语相融合。

“作为新闻学子要树立大局观念,提高新闻素养。”2019级新闻学硕士生刘金波感慨,“我们应该懂得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中国这一道理。要保持自信,不掉进‘情绪陷阱’,走好自己的路,不被西方敌对势力节奏带跑,要敢说、能说,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带来的技术赋权与媒介近用权,增强了个人的传播能力和传播影响力。对此,2019级新闻学硕士生谢姝表示,个人作为国际传播的主体,能够为海外信息传播赋予情感与温度,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要利用好新媒体渠道,将身边的真实中国向全世界进行传播。”(记者 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