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聚焦 > 正文

小事真情体现感人力量

2021-08-11 11:49:4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隋明照   

中新网推出“大党小事”系列报道

小事真情体现感人力量

无论老幼,人们总是喜欢听故事,从孩童时期缠着父母“再讲一个吧”,到长大识字之后熬夜看小说追剧为了看到故事结局,故事性的讲述总能以丰富的细节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打动人心,让人久久难忘。中新网推出的“大党小事”系列策划,每篇配以漫画,只讲一个党史小故事,让读者管中窥豹,用这些小故事体现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党领导的军队纪律严明、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老百姓是如何拥护和爱戴共产党的,以此献礼建党百年。

故事选择够用心

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党史,献礼建党百年,这是许多媒体今年报道策划的共同方向。但是,想要选出好故事、新故事并非易事,十分考验媒体选取素材的功力。

中新网推出的“大党小事”系列报道在故事选择方面十分用心,也突出求新求变。其中,十分有代表性的一则故事是关于张思德的。张思德因为毛泽东的演讲《为人民服务》而被大众知晓,不过大众对他的印象也往往只限于此。“大党小事”系列中的《张思德有勇有谋,白匪军昏脑晕头》一篇,讲述了张思德1934年时与战友“易容”成敌军官兵,“设宴”款待百余敌军,趁敌人酒醉神迷,兵不血刃地让对方全变成了俘虏,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骡马粮食的故事,这则故事让张思德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让人读来印象深刻。

此外,该系列文章涉及的年代也比较多元,既有新中国成立前的,也有建设时期的,如《别人嚼过的馍没味》一篇中,呈现了焦裕禄不顾肝病,坚持实地考察研究,跋涉了5000余里,掌握了大量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的故事,焦裕禄朴实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回答,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体力行、不怕吃苦的精神。此外,还有1998年抗洪时16名共产党员立下“生死牌”,誓与大堤共存亡的故事;以及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在没有地面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的情况下,15名空降兵从4999米的高空完成惊天一跳,抵达震中茂县的故事。策划者选择这些故事进行呈现,也正可以说明我党在建设时期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讲述方式“不贪心”

从目前“大党小事”系列报道推出的文章来看,其风格都是统一的,即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加上一张图片,图片中包含一张呈现当时情景的漫画以及详细的故事介绍,图片中的故事介绍往往比图外的文字说明更详细、细节更多。

“不贪心”是“大党小事”系列报道的突出特点,其呈现的是名副其实的“小事”,这些故事大多是围绕一个人或是一个小家庭展开的,故事足够小,基本上讲的都是某一人一地一时的故事,而且每一篇只讲一个故事。事实证明,小不意味着分量轻,这一系列最显功力的点就在于其能抓住小故事最有记忆点、最能打动人的核心细节进行呈现。

比如,在《90多年前,湖南农民家的神龛为什么不供祖宗神位?》一文中,讲述了一个百姓生活变化的细节故事,1928年,共产党员投宿农民家中,发现其屋内神龛上的神位换成了“共产党万岁”的标语。农民解释说,现在家家户户都不信神了,他们相信命运要靠追随共产党团结起来斗争才会改变。这一故事就抓住了农民家庭供桌上的小变化,通过放大这一小变化,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共产党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让百姓衷心拥护和追随,再配以还原当时情景的漫画,很容易让读者形成印象深刻的记忆点。

“大党小事”系列报道小而精的呈现效果,也给媒体提了个醒:面对宏大选题,不一定要用宏大叙事手法来呈现,体量小的产品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负担,而且,焦点极其集中的呈现方式,可能更能让读者印象深刻。至于如何提炼史料中的重点,则需要策划者精挑细选,并结合专家学者建议,这样才能呈现动人、新颖的历史故事。(记者 隋明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