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聚焦 > 正文

经济档案:既“下饭”又“上头”

2021-08-04 10:39:1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黄琳   

《经济日报》推出《党史中的经济档案》系列视频

经济档案:既“下饭”又“上头”

最近股票行情如何?基金走势怎样?当“00”后开始走向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起个人和国家的经济情况。那么,中国历史上最早发行股票是在什么时候?我国的人民币是怎么诞生的?

日前,经济日报社各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了《党史中的经济档案》系列原创视频,从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角度,选取不同时期经济工作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展现中国共产党100年的辉煌历程,告诉观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视频短小 信息丰富

视频短小精悍,信息量大。每个视频的时长控制在4分钟左右,契合年轻人快速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中午吃个工作餐的时间就能刷几集。视频虽短小但内容精悍,看之让人直呼“长知识”,根本“停不下来”,简直既“下饭”又“上头”。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经济工作,在党早期领导的工人运动中,就已经进行了金融活动的探索;在革命战争时期,党不仅高度重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也高度重视经济斗争……系列视频一共9集,从《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金融实践探索》《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银行》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新中国经济第一战》,光看标题就让人好奇心“爆棚”,想要一探究竟,一睹为快。

从6月底到7月初,《党史中的经济档案》系列微信推送文章篇篇阅读量10万+。推文中,除了视频,还将视频中的解说词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同时截取了视频中具有代表性的画面,读者即使没有看视频,通过阅读文字也能知晓其中之意。7月1日,系列视频整体亮相,集中展示,方便读者收藏和学习,同时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网友看后纷纷留言:“知史爱党,培根铸魂”“经济日报社建党百年之际推出这个系列党史视频,意义重大!点赞!”“一代比一代好,初心使命己任美也”……

内容生动 回溯历史

系列视频时长在4分钟左右,全程只有配音解说,并没有出现任何专家学者的采访。如何让内容生动有趣,这对解说词的撰写和解说员的讲解都是一个考验。

党史讲解尤忌一板一眼,闻之索然无味。系列视频在讲述上颇用心,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推送的视频,点开就能听到这样的歌声:“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一首家喻户晓、婉转悠扬的《南泥湾》立刻让人联想到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再如《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推文中,视频开始是这样一段解说:“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实施后,群众欢欣鼓舞,热情高唱。配音言语轻快愉悦,画面感十足。

视频中呈现了来自纪念馆、博物馆等方面的大量音视频、照片、图文史实资料和文物,也有绘画、雕塑等文艺作品,还有实景拍摄画面、数据统计等,表现形式实虚结合、新旧对比。如《中国红色政权的经济生命线:红色货币》视频中,开篇采用电影胶片放映的手法讲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过400多个货币发行机构,发行过500多种货币”,年代感十足。关键的时间节点都呈现了相应货币发行机构和相关货币的照片或是货币实物,讲述过程中还穿插了视频资料以及相关场景的绘画、雕塑等作品,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记者 黄琳)

更多>>传媒聚焦
更多>>图说传媒
更多>>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