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研究 > 正文

有线广播:推动乡村文明的“功臣”

2021-06-16 12:00:51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沈实勇   

有线广播曾伴随了好长一个时期乡人们的生活。

每当新的一天来临,有线广播最先迎接着人们,那雄壮有力的开始曲,拨开夜幕,将沉睡的大地唤醒,也将一日的乡间生活乐章奏响。

“平陆人民广播站,现在开始今天第一次播音。”在县广播站播音员清亮悦耳的声音里,农舍里有了响动,村庄轮廓慢慢清晰,炊烟随之缕缕升起。当曙光涂满了村巷,早广播将最后一支音乐,送着肩扛锄头、吆着耕牛的出工队伍慢慢离去。午间、傍晚收工回家,小喇叭又按时如约地迎在那里,一家老小围桌而坐,将饭菜之香和热热闹闹的小喇叭声一起咀嚼。有线广播与农人早、中、晚约定和守望,成了农家不可或缺的物事。曾经烂熟的农家生活场景,除了窑洞口外挂着的越冬的黄玉米、白蒜辫、红辣椒,便是挂着的绿色小喇叭盒及其响满一院的广播声了,如此,简单的长长日子里,听觉、感觉都有了。

有线广播丰富了日子,酿制着农家乐。农人在广播里听中央、省、县新闻,听眉户、蒲剧地方戏,听科学种田讲座,听经商办企业、婚事新办、邻里关系、“婆婆和媳妇”系列生活情景化的男女两播音员专题“对话”节目,津津有味。某个隆冬,我们在水利工地劳累得身子都快散了架,仍兴头不减,是因为借住的这个村马号饲养员的土炕上有一个小喇叭,晚饭后可以躺在那里听一段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直到入迷,忘了疲惫,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抚慰,然后伴着广播声入眠,进入梦乡。

小小广播用途多。村人有的翌日出远门需早起,时间参照便是“听早广播响”,如此,广播代替了农人的报晓鸡。农忙季节的每天天气预报广播农人最为关心,尤其播种盼雨、收打思晴之时。有几次报不准,农民便有了笑话和批评的顺口溜:“某某气象站,不如老汉的关节炎”,是说有时对阴雨天的感知,老年人的关节炎比气象站还灵验。但说归说,之后广播天气预报还是要时时听的。

广播还成了乡、村、组三级的嘴巴或传声筒。“歪(喂)!歪(喂)!全体村民注意啦,现在广播一个通知。”广播时间前后,老有乡、村干部的讲话或事情通知。这些嘴巴要选准时间,适可而止,若不知趣地掐断正在收听的正常播音,则要被骂娘的。我所在的生产小队出工派活、分菜分粮、开会,也用有线广播告知,这就得时时竖起耳朵,要不就抓瞎啦。农家用的是舌簧喇叭,主要零件有磁铁和线圈,装在木制的带有五角星或其他装饰图案的木匣里;来线只有一根细铁丝,再从喇叭盒引出一根地线插入地下。童年的记忆忘不了,当小喇叭声小了时,常常有像浇树苗那样给小喇叭地线浇浇水再踩踩紧之举动,使它唤起精神又哇哇作响了。吼雷闪电来临时,第一件要紧的事便是保护小喇叭拉断开关以免烧坏线圈。后来发明了一种更为简单廉价的纸盆喇叭,木匣、磁铁、线圈全免,只有一块眼镜片那么大的银白色薄片,连在一张碗大的黑色纸盆底,照样哇哇声响。

我家乡有线广播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最早县城到各乡打电话、广播同用一根线,广播开始了就不能打电话,后来才推进专线化建设;节目由初期的全转播中央、省广播电台节目,到开办本县节目,自办节目由大杂烩再发展到分设本县新闻和形势教育、文化生活、青少年之声、科学种田等等专题栏目。80年代初,农村有线广播走向了它一生辉煌的顶点,不但实现了信号输送专线化,户装喇叭普及化,而且自办节目丰富多彩,越办越精,以致纷纷实行站改台,由调频波段向远方发射。

“一根银线连万家,穿村走乡上山崖。窗外闻得开始曲,新的一天来到啦!”这是我从业后写在县广电局黑板报上对有线广播情景的描摹。后来虽然电视逐步代替了有线广播,但有线广播在推进乡间的文明进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将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沈实勇)

更多>>传媒聚焦
更多>>图说传媒
更多>>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