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媒体融合 > 正文

传统副刊的媒体融合与路径探索

2021-06-16 10:40:2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张健   

这几年,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在全力探索媒体融合的方式与路径。我们的媒体融合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几年来,我们在新媒体发展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本文主要介绍我们的两个新媒体产品。

第一个产品,是我们文艺部自己打造的新媒体IP“两会艺览”,它是在每年两会期间制作推出的系列新媒体产品的统称,主体是目前最流行的短视频,同时还有海报、图文产品等作为补充。“两会艺览”从2020年开始推出,当年就取得不俗的成绩,通过采访9位文艺界代表委员,以短视频形式传播两会声音,9期节目新浪微博话题量达到6.2亿。今年我们部门将它品牌化,继续深耕细作。今年两会期间,我们一共做了10期短视频。截至3月12日,10期“两会艺览”短视频的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8.2亿,其中6期节目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而且是进入前十,5期话题阅读量过亿,全网播放量超过2500万。

我们从“两会艺览”运营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是:发挥部门优势、主动设置议题、抓取优质内容、优化生产流程、拓展传播渠道。发挥部门优势,就是指充分利用文艺部的专业优势与资源优势,在对象选取、内容把关、生产制作、平台推送等方面统筹考虑,实现强强联合。主动设置议题,就是事先研究代表委员近些年关注的问题、他们的态度、提了什么样的议案,哪些话题可能会成为传播的热点。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我们主动设置采访议题,让代表委员的发言始终围绕议题展开。抓取优质内容,既包括抓取优质的采访对象,也包括对采访内容进行再加工,去粗取精,提炼升华,把题眼与传播的爆点提炼出来。优化生产流程,我们今年在制作这个产品时,将生产流程细化,划分为策划方案、沟通采访、编辑制作、视觉包装、内容审核、平台推广、反响收集7个环节,每个环节专人负责,部门主任统筹,确保了工作机制高效运行。拓展传播渠道,既包括充分利用人民系的传播平台,比如我们的“两微两端”,我们的人民网、人民视频、电子阅报栏等进行推送,也充分借力外部平台如“学习强国”、B站等进行推送,从而扩大产品的传播效果。

如果说第一个产品是围绕重大时间节点主动策划推送的,那么第二个新媒体产品,就涉及副刊常态化的工作及如何把副刊的精华内容进行新媒体转化的问题。前一段时间,三星堆遗址考古有新的发现,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的资深记者到了一线采访,如果按照前些年的思路,她回来写一篇深度报道,就算是完成了采访任务。但现在不同了,版面上的深度报道只是她此次报道任务中的一个环节,还有更多的环节需要她去做。当时这位前方记者在一线采访后,预判出新闻热点,再与后方编辑沟通,确定了以图片报道为主、文字报道为辅的新媒体产品制作思路。文艺部马上行动,与兄弟部门联手,第一时间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微信、客户端上推出多篇新媒体报道。先后推出的3条微博,话题阅读总量超过1亿,点赞总量超过4万,其中两条微博登上当天的热搜榜。“三星堆遗址连拆6个盲盒”作为贯穿人民日报微博三星堆报道的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4.9亿。除了微博,微信、客户端、“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等兄弟部门平台也纷纷助力,形成了传播热潮。在普通受众对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这时候作为深度报道的版面文章才登场。这次关于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报道,新媒体产品唱了主角,亮点也多在新媒体产品这一块,堪称是我们副刊进行新媒体转型的一个缩影。

我们一直在媒体融合的实践中探索道路与总结经验。对于媒体融合,我自己有这样几点感悟。第一就是意识要转变。要做好新媒体产品,就需要打破固化的编辑思维,熟悉网络,建立“网感”,深刻理解互联网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等诸多特性。为了培养编辑记者对新媒体的敏锐度与判断力,我们部门在每周例会上专门设立了舆情交流环节,把近期的舆情热点、出彩的新媒体产品拿出来讨论交流,看看热点为什么会成为热点,爆款为什么会成为爆款,这个训练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第二是本领要拓展。副刊编辑从一个单纯的版面编辑、文字编辑,向一个全能型的新媒体编辑转型,只有意识还不够,本领还要跟上。笔者的一个深切感受是,文字编辑传统的那套本领,在新媒体时代有点捉襟见肘。所以我们还要学习。副刊编辑需要一专多能。文字之外,视频、摄影、剪辑、创意、海报,“长枪短炮”,不说样样皆通,至少擅长几样。新媒体的实践性很强,很多经验都是在实战中摸索出来的,本领越多,生存性越强,越便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打法。第三就是原则要坚守。新媒体迅猛发展,同时意味着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因为各种各样的媒体平台都出来了,海量的平台入口一拥而上,抢夺与瓜分着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所以大家特别看重流量,这有其必然性。但流量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不能为了流量而牺牲原则。而且,越是看重流量的时候,越是要有规则意识与底线意识。一句话,传播既要看流量,更要看舆情,有的时候,围观的人越多,并不代表宣传的效果就越好。我们需要将格调高、内容精、形式活三者结合起来,为高端内容的高效传播赋能。

(作者张健单位: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