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评论 > 正文

让电视新闻更具“年轻态”

2021-06-03 17:35:1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马吉骏   

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是电视新闻的两大传播符号,视觉元素包括画面、字幕、图表、动画等。用活视觉元素可以延展、丰富电视新闻的内容,加深观众的印象,从而实现信息高效传递,扩大传播的效果。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继续发挥权威性、严谨性的优势,引领主流舆论,增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笔者认为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立意高大上、内容接地气,鲜活好看,让新闻报道更具“年轻态”。做具有“年轻态”的新闻报道,可以从表达语态、新闻形态、传播样态、包装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用富有网感的语言表达新闻

什么是富有网感的语言?笔者认为,它是介于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之间的语言,它是口语化、有画面感、通俗易懂,一说出来就让大家记住并能迅速进行广泛传播的语言。

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一篇介绍广西汽车工业发展的主题报道《广西有“神车” 究竟有多“神”》,有这么一段介绍广西生产的五菱汽车的内容:“它既能拉人又能运货搬砖。它上得了高速,下得了烂路,坐得了孩子,拉得了动物。”短短的两句话描述,让大众眼中的五菱神车形象生动起来。这样一种朗朗上口的网感表达,有对应、有对比,让人印象深刻,便于口口传播。这条新闻也在央视网、新浪、今日头条、广西新闻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最近两年,在用词正规、严谨的央视《新闻联播》中,也频频出现主播接地气的“金句”。比如,康辉在播报国际锐评《究竟谁在全球到处欺侮恫吓他人?》时,提到美国无理指责中国破坏世界和平的观点“荒唐得令人喷饭”;在播报国际锐评《美国是全球合作发展的绊脚石》时,用到“满嘴跑火车”“怨妇心态”等词语。这些热辣、生动的“金句”一出口,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二次传播热潮,受到网友的广泛追捧,不少年轻人在B站追起了《新闻联播》,发弹幕说联播“出圈”了,从此由路转粉。这就是电视新闻在网络场域中话语重构的效果。

在电视新闻中运用网感语言,可以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但是也要注意不能使用低俗、带有歧义以及负能量的网络语言,比如老司机、屌丝等。

用互联网思维做新闻

丰富传统电视新闻的报道样态,可以借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创作手法,增添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广西广播电视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报道《在希望的田野上》就采用新颖、精彩纷呈的表现形式,展现脱贫攻坚大主题。在介绍南丹脱贫攻坚成效时,通过改编周杰伦的新歌《Mojito》制作成《南丹Mojito》,用歌曲唱出南丹的变化,配以白裤瑶特色的民族风情演绎,生动展现南丹5年来发生的巨变和乡亲们建设美好乡村、奔向小康的精气神。《南丹Mojito》经广西新闻频道公众号推送后,被各大媒体转发引用,还登上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介绍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白裤瑶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形态,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时,借用电视剧穿越的表现形式,采制了《穿越千年的“阿娅”》。通过一位从1020年穿越而来的瑶妹“阿娅”的视角,介绍白裤瑶群众现在通过抖音卖民族服饰、“就业扶贫车间”带动乡亲们脱贫、扶贫移民安置点成为特色民俗旅游网红打卡地等等,突出白裤瑶“一跃千年”跨进美好新生活的主题。

用好“网红记者”带来的流量,聚拢年轻观众,让报道内容走进年轻群体的心里,扩大新闻宣传效应。去年9月,央视新闻频道播发记者王冰冰做的新闻报道《用“草”科技 构建生态共同体》,并在B站央视新闻官方账号以题为《总台记者王冰冰:“快乐小草”,再也不用担心会“秃”了》上传了该新闻。很快该新闻就冲上B站热搜榜第一名,播放量超过600万,弹幕评论超过2万,话题“王冰冰”也登上微博热搜。利用王冰冰在网络上的人气和流量,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王冰冰走街串巷看两会VLOG》,在大小屏融合传播,不仅提高了大屏的收视,小屏也上了热搜。比如《动起来!跟王冰冰一起晨跑》在B站播放量达到112.6万。

以“网红记者”为核心生产个性化的新闻内容,让严肃的新闻题材有了年轻人爱看的表现形式,通过联动大屏、小屏,互相引流,实现互动化传播,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非常值得其他电视媒体借鉴。

用视觉元素加深观众印象

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是电视新闻的两大传播符号,视觉元素包括画面、字幕、图表、动画等。用活视觉元素可以延展、丰富电视新闻的内容,加深观众的印象,从而实现信息高效传递,扩大传播的效果。

画面作为电视新闻的基础,是新闻事件的具象表现,画面好不好看取决于记者抓拍细节的能力。把画面拍好除了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外,还要充分运用各种拍摄设备,选取美的拍摄角度。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航拍、微距、延时、变焦、水下摄像等拍摄手法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越来越常态化。这些技术手法的应用让新闻的细节更加突出,加强了新闻的故事性以及画面的冲击力。《广西新闻》播出的《铁路“父子兵” 接力守“国门”》一片中,就充分应用了航拍、虚实变焦等拍摄手法,恰到好处地运用近景、特写镜头,突出细节,不仅让新闻有了“大片”气质,也让会说话的画面拉近了新闻报道、新闻人物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如用航拍镜头介绍国门火车站——凭祥站的地理位置和铁路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拍摄“90后”小伙农祖业夏天在车皮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的环境下工作时,仰拍大汗淋漓的农祖业大口喝矿泉水的近景画面,巧妙地将农祖业脸上不停流下来的汗和大口灌进嘴巴的水形成对比,把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这么一个抽象的概念鲜明地展现出来,让观众看了很有代入感,印象深刻。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数字以及抽象观点的描述,如果只是单纯地配以新闻画面,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不知所云。但是将这些抽象的内容用字幕、动画、图表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具象化呈现,在增添报道的青春气息的同时,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内容。比如《原来你是这样的广西》用了大量的数字,介绍广西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三分钟的片子里,用了跟踪特技做立体字幕包装以及三维与实景结合技术将特技画面和实景融为一体,把枯燥的数字形象化,生动有趣。

全媒体时代,电视主流媒体在做新闻节目时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发挥权威性、严谨性的优势,从年轻受众的关注点入手,用互联网思维做新闻,用“年轻态”的表达方式呈现主题,利用媒体融合联动,将主流价值观真正广泛传递到受众心里,起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效果。

(作者马吉骏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