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研究 > 正文

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正逢其时

2021-05-12 18:11:4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杜一娜、李美霖   

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新形势下,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不断涌现,不仅有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大端”“大号”,还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有影响力的地方媒体平台。

如何更好加快媒体融合向深度发展是当下各媒体正在进行的重要课题,尤其对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其探索更早也更深入。对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邀请南方都市报社、封面传媒、华龙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及《中国新闻周刊》5家传媒单位负责人,为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径、新业态、新方向建言献策。

发展路径: 移动优先数据优先用户优先

近几年来,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媒体融合涌现出现象级平台或产品。那么市场化媒体所进行的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有哪些?

南方都市报社(以下简称南都)以“移动优先、数据优先、用户优先”为路径,以数据生产为核心、以智能技术为驱动、以行业标准制定为抓手,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央精神、行业趋势、自身实际的独具特色的智媒转型之路。

从“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到“做中国一流智库媒体”,南都转型特点鲜明,成色十足。“一是移动优先,二是数据优先,三是用户优先。”南方都市报社总编辑戎明昌告诉记者,在万物互联的智慧传播时代,传播受众不再是模糊泛在的,而是形成了逐渐清晰的用户画像。用户在哪里?如何与用户建立有效连接?如何更好地服务用户?已经成为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此,南都通过用户识别、圈层运营、平台连接等方式,围绕垂直领域建立平台,同时担任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汇聚平台资源,构建平台生态,形成行业发展和平台参与者成长的共同体,相互赋能,共生共赢。

而《中国新闻周刊》早在2009年就开始入驻微博,2010年自研APP,2012年入驻微信,是国内最早试水新媒体业务的时政期刊。2013年后,《中国新闻周刊》主动放弃自有APP,转而定位于“中国领先的社交媒体内容供应商”,专注于高品质内容生产,主要依靠微博、微信及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分发内容产品,不断延伸有效影响力。

封面新闻打造的“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技术赋能内容生产、技术赋能传播、技术赋能安全审核等采编审发、内容风控上进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探索。

封面传媒董事长、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方埜表示,封面传媒坚持生产优质内容,同时坚持先进技术引领。为此,封面传媒自主研发了封面云、封巢智媒体系统、小封机器人等智媒产品,打造了涵盖九大类28个“智能+”产品的智媒云,主流媒体算法不断进步,持续不断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此外,封面传媒坚持市场化导向。通过技术输出、产业拓展、智库运营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常务副总经理、齐鲁壹点传媒董事长魏传强认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打造特色媒体融合发展模式。对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来说,就是加强新型现代智慧传媒建设,打造齐鲁特色融合转型模式。

“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我们着眼媒体融合全局谋划,明晰党网新型主流媒体发展战略。”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编辑周秋含告诉记者,华龙网明确了以新闻发展为龙头、以技术驱动为核心、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以“互联网+”产业为动力的发展战略,通过“内容+技术+运营”的战略实施路径和一芯两云+N平台的产品路径,抢抓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机遇,深度融合、数据赋能,打造现代传播体系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综合布局的新型媒体集团。

核心竞争力:创意赋能 技术加持

新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南都现在乃至将来要做的,依然是要想尽各种办法,不断夯实‘优质原创+创意传播+智媒服务’三大核心能力,不断打造更多标杆、拳头产品。”戎明昌告诉记者,作为媒体,好的内容永远是根本,这一点,南都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过,优质原创正是南都保持影响力始终高位运行的关键。

新媒体时代,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用户喜闻乐见的?好内容如何做得有意思?为此,南都大胆创新,用创意赋能,用技术加持,“换一种方式”做内容。例如,南都微信的创意条漫系列已经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特色表达,南都指数推出的数据可视化动图系列不断拓展信息交互语境,南都视频内容生产正在成为南都的新赛道,航拍视频、VR和AR视频、动漫视频等正在成为南都全息内容生产的利器。这些新的话语表达方式,成为南都与时俱进,有效保持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

转型最核心的仍是内容生产能力,传统媒体基因不在技术在内容,只有内容有影响力,媒体才有竞争力。对《中国新闻周刊》而言,下一步需要继续探索深度内容的视频化和人格化,建立短视频时代的自有IP。

对封面传媒而言,维持其持续发展,依靠的是队伍。“这支队伍是技术里最懂媒体的,也是媒体里最懂技术的。正因为这支无法复制的封面铁军,封面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比较优势,才能在未来创造更多的想象力。”方埜告诉记者。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周秋含认为,尤其新媒体的新闻人才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人才相比要求有所不同,不只需要有文字功底、新闻素养,还要会包装、营销、推广、挖掘内容,在内容生产、数据追踪、用户体验、传播分析和产品构建等方面具备相应的技能,也就是传说中“不会唱RAP的主持不是好编辑”的复合型融媒体人才。

机遇与挑战:内容升级 边界拓展

媒体融合发展市场大环境与过去有哪些不同?对发展新媒体业务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

面对记者的困惑,戎明昌表示,近年来,时代主题、舆论生态、科技发展等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交织在一起,使得传统机构媒体发展面临着史上未有之颠覆性变局。其中,传播新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并将继续迅速地改变媒体的生存逻辑,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AI),已经深入渗透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整个流程中,AI就在身边。随着5G传输、全息投影、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万物互联、智慧生活、场景传播已经触手可及,带来了新闻产品的内容革命、传播革命。因此,发展新媒体业务正当其时,这是传统媒体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唯有跑,不停地跑,才能冲向媒体融合转型胜利的终点。

《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王晨波认为,市场已经普遍接受了新媒体传播服务,纸媒广告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发展新媒体业务是刚需,是机遇,更是挑战。

从市场大环境和行业分析来看,媒体融合发展挑战重重。方埜认为,一是全球广告支出下降,疫情影响长期化;二是社交媒体持续抢占广告份额;三是直播带货常态化,效果类广告备受青睐;四是曝光类广告中,户外媒体、电视媒体和智能大屏更被看重。

环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了大量新的机遇。方埜表示,从时代背景来看,一是后疫情时代,“科技+传媒”的云端传播体系、云端展会、云端发布等迎来产业风口,智慧城市、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和数字景区、数字博物馆等线上线下融合的信息消费蓬勃发展,AR、VR、MR、XR等信息技术规模化应用,云端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等新模式方兴未艾。二是数字时代,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四川提出要聚焦激活新要素、推进新治理、营造新生态,加速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四川、智慧社会。

这些市场环境,为封面发挥“科技+传媒+文化”的比较优势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封面正处于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

在新技术手段、新传播方式的冲击下,近年来,传统媒体逐渐丧失了与用户的强链接,也丢掉了赖以生存的垄断渠道。魏传强坦言,移动互联时代是一个移动优先、技术驱动的智媒时代,营销方式、营销手段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线下会展、论坛、活动也备受冲击,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行业风口不断涌现。对纸媒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要大于挑战。新的市场环境倒逼纸媒加快转型,加快融合发展。去年起,不少传统媒体都加快推进智慧媒体建设,并在直播带货、线上培训、线上展会等新领域试水。

“现在的市场环境和过去相比,生态越来越复杂、业态越来越嘈杂、心态越来越焦虑、状态越来越犯愁。”周秋含坦言,尽管如此,时代也正在给新媒体的蝶变赋予更多机遇。“网络内容创新升级、媒体边界极大拓展、大时代下传播转型等这些机遇,为媒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无视频,不传播”,凭借生动、形象的呈现形式,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也改变着我们的新闻叙事方式和传播方式。周秋含认为,内容表现形式不断融合创新,互动式交流、沉浸式体验、场景化展示等多种形态,大幅提升着用户体验及获得感。新闻不只是有目的地阅读、观看,更是生活的体验、经历,媒体也不仅仅是一家新闻单位,新闻+政务+服务正在全面融合。此外,互联网成为主阵地,移动端成为新高地。传播力不看流量看互动,影响力不看到达看点赞。这是我们打造新型传播平台的最好时机。(记者 杜一娜 见习记者 李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