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研究 > 正文

“供需”相济话减负 探析问题求解困

2021-03-24 15:59:2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洪玉华   

《新京报》推出《家长“减负”之困》特刊

“供需”相济话减负 探析问题求解困

3月9日,《新京报》推出特刊《家长“减负”之困》,从观点、作业、课后服务、服务样本以及图解等5个方面共话“减负”话题。

“减负”看起来是家校问题,实则牵涉社会诸多方面,并引发广泛关注。今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江苏省无锡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因为一句“什么是好的教育”走红网络。农工党中央提交的《关于实施小学生免费托管的提案》被网友称赞为“最得民心的建议”。可见,“减负”与教育是社会共同的关注,《新京报》的《家长“减负”之困》特刊也应为这一背景下的话题。

详细调查凸显问题意识

为防止“纸上谈兵”,《家长“减负”之困》特刊在话题之下用调查与数据说话。《新京报》推出的关于课后服务的网络调查,设置了家长关心的课后托管、家长负担等问题。调查涉及是否同意学校开设校内课后托管服务、家长对学校布置的哪些任务最“头疼”、对全面取消小学生课后作业的意见等诸多方面。其中提到了一位家长的补充观点:现在什么都要打卡,实际上是把成年人那套硬搬到了孩子身上,反而形成“不打卡就没动力做”的心理。

在调查与数据基础之上,《家长“减负”之困》特刊凸显问题意识,以专家观点、案例分析提供解困之道。比如,《直击三个问题,才能妥善解决“三点半难题”》《学生、教师、家长都喊累,小学生教育老大难问题如何化解》两篇稿件都从问题角度出发,请专家提供分析与观点。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的分析“课后服务是项社会工程”、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的观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是根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的声音“看护孩子需家校共同完成”等,都是值得在实际操作中推行的破解“减负”之道。此外,《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更是从小切口破解“减负”之困的稿件。该文从谁来教、教什么、谁出钱这三个问题出发,“庖丁解牛”一般将课后服务问题分析得淋漓尽致,解决之道自然也“破题而出”。

多个案例精准聚焦主题

除了专家分析,《家长“减负”之困》特刊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值得分享、参考的“实战案例”。《深圳莲南小学探索“3+1+1”课后模式》就是一个翔实的案例样本。此外,《作业“减负” 家长、学校须各担其责》稿件,以“困”在作业里的家长开篇,在巩固学生知识与学生减负并不冲突、列清单明晰学校和家庭责任边界等分析之后,提供了《浙江:作业管理纳入学校绩效考核》《海南: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山西太原:每周一日无作业》《山东潍坊:不得要求家长批阅、打印作业》等各地的实战经验,他们都是破解“减负”之困的有益探索。

“减负”话题并不轻松,《家长“减负”之困》特刊读来却不乏诙谐。不仅文字“‘困’在作业里的家长”有身临其境之感,特刊中更以一个整版的《话说,作业就这样一步步“套牢”家长》来图说作业困局。从上古教育的6个科目,一直图说至今天微信群绑定的家校教育,以轻松诙谐的风格结束特刊。

从问题思维出发,重解决之道是该特刊的特色。倘若说有什么缺憾,就是读来感觉少了一点孩子的身影和声音。虽说是《家长“减负”之困》,但可以发出声音的并非只有家长、学校和专家。孩子是被谈论的重要主体,听听他们对家庭作业的感受或者走过小学阶段学生的回忆和见解,也许对破解“减负”之困不乏价值。(记者 洪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