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评论 > 正文

致敬北京冬奥会背后的“守岗人”

2021-03-04 11:01:5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陈曦   

“冬奥会训练场馆的两条电源线都是我跟着一点一点验收送电的,哪几根杆在山上,哪一段线路要着重巡视我都清楚。”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三早晨7:30,国网天津蓟州公司下营供电服务中心外勤班班长王东卫一边整理上山巡线的设备一边对我说。

王东卫口中的这两条保障国家冬奥会训练基地用电的电源线,是下营1号线和罗庄子1号线,仅用了50天,就在蓟州北部山区升级改造完成。

听天津蓟州冬奥会训练场馆办公室主任赵宇辉介绍,国家冬奥会训练基地有4片冰球场地、4道冰壶场地,200多名运动员、教练在这里训练。制冰、保冰以及生活区取暖都需用电,用电量相比之前激增了十几倍,基地对外部电源的要求非常高。

为保万无一失,原本只需每月巡视一次线路,但在正月初三,王东卫所在的巡线班已经是春节期间第二次巡视这两条线路了。

“春节每年都有,能为2022年北京冬奥这样的国之大事出点力的机会可是千载难逢。”我从王东卫的话里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这两条电源线有近一半儿的线杆在山上,最怕的就是山体滑坡引起基础松动和线杆歪斜。”在去巡线的车上,王东卫对我解释,因为山上的供电设施检修非常困难,巡视工作尽可能精细一些,提前发现并消除缺陷和隐患,就能节省很多设备抢修的时间。

汽车开到距离线路最近的山脚下,再无车路前行,王东卫和同事们开始步行上山。巡线师傅们背着望远镜、测温仪、脚扣、安全带等必备工具,肩扛手提十几斤的设备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攀爬速度。一段斜角约60度、不到200米的山坡,空着手的我攀爬了近半小时,才勉强跟上师傅们的步伐来到线杆下面。

来不及休息,师傅们就开始精心检查线杆的垂直度、线杆拉线有无松动、拉线与基础相接处有无锈蚀,适当紧固螺栓,用砍刀清理线杆周围影响供电安全的杂物,查看线杆周围的山表沙石分布有无异常,用望远镜远眺检查线路弧垂。

检查一切正常,王东卫和同事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线杆进行检查。

“现在线路配备了很多高科技设备,安装了故障寻址器,以往线路故障需要顺着线挨条捋,现在根据故障寻址器报警就能知道是哪条支路发生了故障,大大节省了查找故障的时间。红外测温设备提高了运维人员及时发现线路缺陷并处理的效率。”王东卫用衣袖擦擦额头的汗说,“高科技设备的应用,让线路故障率越来越低,即使发生故障,我们也能及时修好。”

约20公里长的两条线路,相当于一个“半程马拉松”的距离,王东卫和同事们巡线一次都要花费近10个小时。当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王东卫的工作才告一段落,一切正常,他也疲惫地松了口气。

今年52岁的王东卫工龄已超过30年,一直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他对我说,运动员们在训练场拼搏,总要有人义不容辞地为他们守岗。

在备战北京冬奥会的漫漫征途中,正是有很多像王东卫这样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才能让运动员们在冬奥赛场上铸就争金夺银的辉煌,让北京冬奥会这幅宏伟画卷从“写意画”变为“工笔画”,让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从愿景变为现实……向这些平凡的“守岗人”致敬。新春走基层,看到的是人们欢度春节的幸福场景,但更离不开那些为了保障更多人欢度节日而默默坚守、默默奉献的“守岗人”。(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