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研究 > 正文

《为了和平》:热泪中筑起精神高地

2020-10-29 17:39:49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张雪娇   

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联合出品,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制作的抗美援朝纪录片《为了和平》,10月18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部分省、区、市卫视跟进播出,网络视听媒体同步推出。开播以来,该片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

史论结合 故事表达

《为了和平》共6集,分为《正义担当》《殊死较量》《血性迸发》《英雄赞歌》《万众一心》《伟大胜利》。该片回顾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美援朝战争,深刻揭示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质、重大贡献和中国必胜的内在逻辑,集中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马黎表示,纪录片《为了和平》采用史论结合、故事表达的方式,通过关键历史节点的重大事件,将抗美援朝的历史图景徐徐展开,回顾呈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光辉历程,全面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质和伟大胜利,深入展示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在拍摄之初,导演组便将该片的总体风格归纳为“历史概貌要全面、故事讲述要精彩、思想观点要清晰”。“根据这样的创作要求,我们确立了主故事+故事碎片的结构方式,主故事从小切口进入,深度呈现抗美援朝中的典型,故事碎片主要串接历史背景和主故事拓展出的思想点,以主题式叙事的形式,凸显大视野大格局。”《为了和平》总导演、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总编辑魏纪奎介绍说。

在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看来,《为了和平》是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对抗美援朝的忠实记录和深刻反思,把对这段历史的影像记录与哲理反思水乳交融般结合起来,通过史料呈现和人物专访,令观众身临其境、灵魂震颤,具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

正如仲呈祥所说,该片一方面以今日的视角回望过去的文献,让观众在鲜活的叙事体验中感知历史,另一方面,纪录片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段,给观众营造了沉浸式的观剧感。93岁志愿军老战士陈岛的女儿陈兵讲述了父亲在观看纪录片时的心情。她表示,播出期间,父亲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完全片。当他看到那些炮火硝烟的战场,看到美军战机在天空上向志愿军阵地投射炮弹的场面时,他还不住地点头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认为,《为了和平》找准了纪实性和故事性的切合点,是理论文献纪录片进行创新的一次很好探索。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把重大的历史具象化,通过生动形象的人性化切口将恢宏的时代史实与微观的个人叙事完美结合,全景再现了抗美援朝的光辉历程,同时该片突出了故事性,通过戏剧性的讲述呈现出一个个老兵的革命事迹和情感历程。

回望历史 启示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非常赞赏该片的名字——《为了和平》。他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是为了和平,不仅仅是为了胜利。“当战争过去70年后,我们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当然要取得胜利,但胜利不是终极目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为什么要和平?为了让更多人,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能够和平幸福地生活,这个立意就让该片有了很高的起点。”

纪录片中,一位老兵拿着自己珍藏至今的慰问品向孙女深情讲述战争故事;一位战地摄影师的女儿将父亲拍摄的500多张照片珍藏……“保留民族记忆,先烈的精神需要被继承,英雄的精神需要被弘扬。”易凯认为,《为了和平》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将深邃的思想性与鲜明的时代性无缝对接,通过回溯历史、观照现实的方式让后人看到了当年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身影。其所传达的抗美援朝精神让观众在热泪盈眶的同时也构筑起民族的精神高地,从而汇聚成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前进洪流。

该片虽然是写残酷的战争,但导演选用温暖的色调书写战争中的伟大精神,感人的细节让人不能忘怀。在《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邓凯看来,该片中大量史实和细节的呈现,高度尊重历史,增强了表现力。同时具有现实针对性,既是回望历史,也是启示未来。

“《为了和平》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充盈着澎湃的革命英雄主义豪情,书写了动人的民族振兴华章,对我们振奋民族精神、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鼓舞精气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如是评价道。(记者 张雪娇)

更多>>传媒聚焦
更多>>图说传媒
更多>>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