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部校共建 > 正文

人才培养,从提高课程质量开始

2020-07-07 17:24:35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汤广花   

来自国内近30所高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云端”共话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从提高课程质量开始

在新闻传播形态、业态与生态持续快速变革的当下,人才培养创新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传播教育的改革只有落实到课程层面,高等教育改革的宏大叙事才能真正落地。”7月4日,在“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系列论坛”之首届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昆的这一观点,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此次研讨会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省新闻传播史论名师工作室、湖北省新闻传播史论教学团队共同发起,当天,来自国内近30所高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共话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扎根中国土壤

探究新型课程体系

“新闻传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不同媒介属性的专业识别能力,在各种舆论环境下的纠偏能力,以及核准事实、公共叙事的专业能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认为,新闻传播类课程可以以课程组的方式来开设,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方向去钻研,同时在研究生阶段配备相应的研究型课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晓红说,在知识拓界、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教育不仅要思考本学科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问题,更要思考如何将核心知识体系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她认为,知识体系的传授直接反映在课程教学上,课程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师,要深透把握本学科“基本功”,因为任何外在形态的变化一定是基础的延伸。基本功扎实了,对基础的内核知识理解深透了,即使是在跨学科背景下,依然可以从新闻传播学本身出发,对新问题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认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很快,但存在专业设置层次不清晰、逻辑关系不明确、设置标准待更新等问题。因此,可以从教学团队、课程大纲、课程教材、课程形式、课程反馈等6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质量。张昆也提出,新闻传播史论作为新闻教育的理论基石,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性要素,当下新闻传播史论教学存在课程自我封闭、历史与现实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等问题,应从重构课程体系、精准定位课程的培养目标、厘清课程内容边界、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等方面加以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认为,史论课程建设要平衡传承与创造的关系,有传承才能真正养成共同的问题意识、知识体系、教研风格和气质,进而基于多元融合有所创造。此外,史论课程建设的定位在于“向史、向学、向人”,史论教研要扎根中国土壤,以中国问题为关怀,同时放眼全球新闻传播问题,产出具有世界意义的知识。

突出交叉融合

培养全媒型人才

“教育指向的是‘人’,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关注当下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注重培养创新性、自我发展能力强的人才,同时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项国雄认为,媒介生态多元的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跨界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这也使得当前融媒体人才培养的问题凸显出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张涛甫说,在科研思维的导向下,将专业知识下沉到教学层面,打造新闻传播专业的“护城河”,告别短线的、流量化的知识,抓住长线的、具备专业基础价值的“元知识”极为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则从上海交通大学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分析了他对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他认为,要以史为鉴、价值引领,通过新闻史教育加强价值引导;要以古为镜、知识探索,通过史论结合的知识探究建设新闻史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要史论结合、理论提升,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外,得到一定思维方法的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关注“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问题,他提出当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注重四个方面:一是新闻人才培养要越来越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更加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二是重视多学科融合交叉的联合培养;三是加强现代科技意识,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媒介智能等新技术培养内容;四是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全媒型人才。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彭祝斌也表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课程建设要突出交叉融合。具体而言,一是文理或文理工层面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能力和跨学科应用创新能力;二是学科层面的交叉融合,特别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有利于锻造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三是专业层面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综合能力。(记者 汤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