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矛盾是个大问题,关于医患关系的新闻不大好写也是一个问题。但是,近日的两条令人感觉相当温暖的医患新闻,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4月1日的《人民政协报》以《不把自己埋到仇恨中,用发现美的眼睛感知世界》为题,报道了两个月前受袭伤重的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的现状。这是陶勇遇袭后首次发声。两个月前,陶勇工作中突遭患者家属袭击事件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大家在谴责袭击者的同时,还关注陶勇能否重返临床为患者带来光明。对此,正在康复中的陶勇回应:“不会让自己埋到仇恨中,仍想回归临床做医生。” 突遭不测,却用大爱真情告白,让我们对陶勇所代表的医生群体有了深入了解,也对医患关系的报道有了新的思考。近年来,个别突发事件使医患关系的新闻颇受关注。有同情医生的,有同情患者的,更有“挑剔者”说医患新闻为宣传而宣传,没有信服度。由此看《不把自己埋到仇恨中》一文,它的春风化雨作用值得关注。 报道中,陶勇讲述了两个小患者的故事。一位是得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2岁男孩,另一位是得了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6岁女孩,男孩跟着父亲居无定所,但坚信“爸爸带我在哪,我家就在哪”。而女孩每次眼睛打针都不用全麻,只为省下钱让家里过得好些。陶医生很感动:“他们最后视力结果都不大好,但是这没有影响他们用开放、乐观的心态生活。” “患者是我最好的老师。”基于此,遭遇巨大痛苦的陶勇,仍告诉自己不要埋到仇恨中,并迅速从阴影中走出来。新闻的感染力在于传播真情,这条新闻令人感动之处正在于此。 这不禁使笔者想到另一条有关医患关系的新闻,那就是疫情期间颇受好评的图片新闻《落日余晖》。照片中相差一甲子的医生和患者共同欣赏久违日落的画面,击中了无数人的泪点。近日,《落日余晖》的新闻有了后续,照片上的主角得知救治他的刘凯医生将和其所在的中山医院医疗队撤回上海时,87岁的老先生专门让家人送来小提琴,拉了一曲《送别》作为临别的礼物。暖心的人、暖心的事,就这样通过一篇新闻报道、一幅新闻图片走进读者的视野。 这些报道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一方面,面对当下的医患矛盾,对犯法者理应绳之以法;另一方面,新闻报道更多地捕捉、挖掘医患双方那些令人温暖的故事,会更有益于医患矛盾的改善,更有益于社会的和谐。毫无疑问,挖掘这样的新闻也需要新闻采编者有一颗温暖、善良的心。对此,陶勇医生的话是很好的注解:“希望大家都能用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并愿意用爱和美好来回馈这个世界。”(章红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