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媒体融合 > 正文

纸媒融媒评论探索与创新

2020-03-23 10:38:56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韩韫超   

传统纸媒的新闻评论,除由头是新闻事实外,论述占了大头,如果是来龙去脉较复杂的新闻事件,受众单从评论本身无法获知更多详细信息。

融媒评论从受众“痛点”出发,或对新闻本身进行剥洋葱式分析,于夹叙夹议中表达意见、亮明观点,或将事件的前世今生相互勾连,帮读者理清个中因果、利害关系。

融媒体时代,随着新闻所附着的技术和产品形态的变化,一些传统纸媒新闻评论人积极开拓融媒评论阵地,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新闻评论在融媒体传播的操作模式和呈现方式。融媒评论固然不能为“融”而融,不能简单将纸媒评论文章腾挪至移动端,但究竟怎样才“融”得巧妙、精彩,现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其他纸媒的探索经验,作粗浅的观察与分析。

从受众“痛点”和“痒点”出发

传统纸媒的新闻评论,除由头是新闻事实外,论述占了大头,如果是来龙去脉较复杂的新闻事件,受众单从评论本身无法获知更多详细信息,这种读者的阅读“痛点”解决不好,难免折损评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如今,越来越多融媒评论从受众“痛点”出发,或对新闻本身进行剥洋葱式分析,于夹叙夹议中表达意见、亮明观点,或将事件的前世今生相互勾连,帮读者理清个中因果、利害关系,在消除读者信息鸿沟之后再作相应论述。

例如2019年10月22日“工人日报e网评”推送的《网友热烈“挽留”探亲假,其实是事出有因》,文章以当时有关“专家建议取消探亲假”的话题引发争议为由头,澄清“专家说的是‘一般取消,特殊保留’”,在用大量篇幅梳理探亲假由来及落实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后亮出观点——“人们热烈‘挽留’探亲假,实际上是这一假期设计的美好与落实中的空洞形成了巨大反差,是诸多人对保障休息休假权的期盼和焦虑……”文章从受众认知盲区切入,帮读者厘清复杂事实关系,以这种方式增加评论的附加值,让评论变得更有“干货”,读起来更“解渴”。

如果说融媒评论解决受众“痛点”是雪中送炭,那么通过增加受众的潜在阅读体验,挠到其“痒点”则是锦上添花。如今越来越多融媒评论开始从受众“痒点”出发,通过讲身边故事、述个体经验使评论呈现出更富亲和力的“面孔”和“腔调”,为读者制造强烈的代入感,使其在共情和共鸣中自然而然地体悟、接纳进而认同评论的观点。

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众号“侠客岛”2019年10月16日推送的融媒评论《报告老师!我五分钟读了十万字》中,作者现身说法——“岛叔也焦虑,作为北京市朝阳家长,处于焦虑的重症区。小升初这三个字不能看,不能听,一旦看到听到,就寝食难安、坐卧不宁。道听途说来的升学路径,都会心动;捕风捉影来的考学秘笈,也会看看。”无须讲太多道理,便让人顿悟了敬畏规则的力量竟可以如此强大。

从受众“痛点”和“痒点”出发,就是有意识地拒绝生硬说理,尽可能地摆事实讲道理,在拓展事实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让说理变得更加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挖掘融媒资源,用好“集体”智慧

融媒评论的“融”,除了媒介形态上的“融”之外,还在于它是开放式、互动式的产品,这便决定了它应该是集体智慧的产物。

这个集体,首先是生产者的集体。以工人日报融媒评论产品“工人日报e网评”为例,选题、写作以及标题的制作都离不开工作群里的“意见众筹”。主创团队还定期开务虚会,交流近来工作和生活的见闻、感受,很多成稿的最初选题便是这么聊出来的,成文的角度是在你一言我一语间冒出来的。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团队在确定选题时,据说采取的也是先由小组讨论确定题目和撰写的思路、方向,最终再由一人执笔的操作方式。

这个集体,还包括社交媒体上的万千网友。新闻评论界一直有人提倡“评论记者”的工作机制,即评论员首先要是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甚至需要亲自采访过后,再提炼观点写评论,防止观点的片面和偏颇。融媒评论的生产者正需要有这种评论记者的意识和素质,要有意去观照近在眼前的“融媒意见场”——不仅要关注各类新闻事实报道,还要经常逛论坛、刷微博、看热搜、浏览网友评论和留言,而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线上采访,一种获取舆论声音的便捷方式,它或可为评论提供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或能揭开事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或可为评论提供更多精彩论据,甚至某种声音所形成的舆情本身就是评论的由头。当然,其间也要清晰辨别网络水军一边倒的极端观点,防止别有用心之人借舆论造势。

顺应移动阅读规律,呈现方式更有“融媒范儿”

如今的融媒评论大都依托于“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这决定了受众需要在上级菜单浏览标题之后,再选择是否点击标题进入正文阅读。如今很多融媒评论都开始顺应这种移动阅读规律,精心打磨标题,在补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再给出具体观点。

比如人民日报客户端锐评板块在转载2020年1月12日《经济日报》评论《谁将是下一个李子柒》时,将标题改为了《网红江湖几周一个新格局,谁是下一个“李子柒”》;在转载2020年1月10日《北京晚报》文章《孝顺的功夫,更要下在节日外》时,将标题改为了《“突击式尽孝”暴发!孝顺的功夫,更要下在节日之外》。如此操作,显然比冷不丁“空降”一种观点更直观,更符合读者的认知顺序,同时还使评论巧妙地蹭了新闻事件的热度。

一些融媒评论还开始尝试融入视听元素。在文字中插入截图、视频、动图来调节阅读节奏、强化甚至替代文字表达,是最普遍的做法;一些纸媒还开始做评论可视化的尝试,通过制作脱口秀短视频,让评论员出境,把抽象、平面的评论文字以活泼、亲民的方式聊出来。“解放双眼听评论”也成为一种创新路径,例如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推出的音频评论《睡前聊一会儿》,而在不少新闻资讯类客户端上,人声朗读也日渐成为一种技术标配。融媒评论呈现方式的创新是好现象,但过程中也要时刻坚守内容为王的底线,警惕过分注重形式创新而削弱评论质量。

于纸媒而言,融媒评论是一块试验田,是对融媒时代新闻评论更多可能性的探索。它承袭了纸媒评论追求观点独到、逻辑清晰严谨等优良传统,同时也在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内容呈现的不断创新中,拥有了更多受众视角和接地气的表达,学会了从关注事件到兼顾舆情,从单向喊话到双向对话。相应地,融媒评论也为纸媒评论提供了一面镜子、一种参照、一个对照反思的机会、一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未来,融媒评论可以在很多方面对纸媒评论进行“反哺”,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在互学互鉴的基础上共同成长。

(作者韩韫超单位:工人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