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评论 > 正文

抗疫报道,媒体更要做好“把关人”

2020-02-24 15:36:18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李婧璇   

近日,在抗击疫情的报道中,媒体出现的一些差错引发大家关注。如中国新闻网发布的《湖北武汉迎来降雪》组图稿中,错把山东寿光的雪地画面当成武汉雪景发出;《华商报》头条号“华商汉中”刊发的抗疫大事记,文章错将报道事件混淆,出现逻辑混乱,引发读者误解;贵州综合广播的官方微博发布的关于中国疾控中心一位领导被调查的不实信息,在被证伪前也在网上传播开来。

我们常说“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但上述情况却表现出“专业的人干了不专业的事”。虽然上述媒体发现错误后均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更正和致歉,但是也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抗击疫情的舆论战中,媒体更要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在抢速度发新闻的同时,要坚决避免低级错误,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事实上,信息社会中,受众在获取更多资讯的同时,身处信息过载的现实境地。媒体凭借技术获取的足够多的资讯,如果不加以甄别、筛选、求证,就可能被蒙蔽在一些信息制造的假象里。面对疫情,那些不真实的或者未经求证的信息,一旦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快速传播,有可能加剧公众的恐慌情绪,不利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而作为信息传播的“守门人”,媒体以自身的公信力为依托,对读者而言,象征着疫情获取信源的权威性、可信赖性。

因此,抗疫战对媒体而言也是一场大练兵。重压之下,如何将疫情相关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公众,是摆在各路媒体面前的一个大考题。这其中,首先是采编各环节要不缺位,做到实事求是。对于记者而言,要以“在场”的姿态去采访报道;对于编辑而言,则是勤质疑、不存疑。其次,记者应当对疫情报道进行价值衡量和筛选,要考虑报道是否引导公众的认知往前走,是否提出当下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否起到建言献策的作用。再次,疫情报道还要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创新性地做出更多有温度、有情怀的新闻作品来。(李婧璇)